电影《东邪西毒》里有这么一句,“酒越饮越暖,水越饮越寒。”感性来讲,喝的不是酒而是感情,暖的不是酒而是友谊。事实上,酒精有着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而血液是运输氧气和热量的主要载体,因此饮酒后才会有浑身发热,热量从内而外遍及全身的感受。



如今冬季已至,天气一天天变冷,这个季节自然少不了喝点酒来暖暖身了!然而,酒不能乱喝,喝对了养生怡情,惬意又暖身,喝错了有损健康。下面这5个注意事项,酒友们不妨仔细看看。


1、冬天适宜喝酱酒


入冬后,饮食上要注意“温补”,酱酒是众多白酒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有着养生保健作用的白酒,适量饮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淤的作用,还能驱寒祛湿、缓解关节酸痛等。


尤其是优质酱香酒,比如茅台股份公司出品的华茅1862,蒸馏接酒的温度高达40℃以上,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如醛类及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再加上3年以上的贮存陈酿,酒中的有害物质进一步挥发,饮用时对的刺激性小,不辣喉、不烧心、不上头。


而且,华茅1862含有的酸类物质丰富,是其他白酒的3-5倍,且以乙酸、乳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这些物质有利于保肝护胃,软化血管。同时,华茅1862的天然酚类物质多,与干红葡萄酒有异曲同工之妙,能美容养颜、缓解疲劳、预防心血管疾病。


2、喝前适当加热


酒体温度的高低,会影响白酒的香味成分挥发及在口中的扩散速度,酱香酒也不例外,太高或太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香气和口感。而酱香酒在堆积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高沸点物质,要体会这些物质的细微风味,需要有比其他香型白酒更高的饮用温度。


酱香酒有酸甜苦辣涩焦酱七种口感风味,这7种味道的强弱程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温度在10°℃-40°℃时,酱酒的酸味差异不大,苦味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温度在15℃-35℃时,甜苦涩焦味会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


温度高于35℃时,大脑会优先处理“烫”的信息,对其他风味的感受会减弱;低于10℃或高于40℃时,则难以感受酱酒的诸味协调,会有“邪杂”味。因此,在冬天饮用酱香酒前,最好适当加热,温度在21℃-35℃之间时饮用,口味风味最佳。



3、要小杯慢饮


豪饮虽痛快,但很是伤身。明龙遵钗在《饮食绅言》中说到:“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肾、肺五脏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车子的车盖,特别不能损伤。”


而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速无品。”徐坷也认为:“急盥非所宜”。不论是吃饭,还是饮酒都应慢慢来,才能品出味道,利于消化,不至于损伤脾胃。


4、切勿借酒消愁


李白诗词中写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饮酒时的心情很重要,过分忧愁、盛怒或是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饮酒,势如火上浇油,不仅不会缓和心情,更容易失控,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清人徐坷在《情裨类钞》中提到:“于饮食而讲卫生,宣研究食时之方法,凡遇愤怒或夏郁时,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于成病,此人人所当切戒者也。”饮酒也是如此,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面红耳赤,头痛头晕,消化不良,如再饮酒,更易醉酒或生病。


5、饮酒必佐佳肴


“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自古以来就有着空腹不能饮酒的说法,孙思邈的《干金食治》中也提到忌空腹饮酒。这是因为酒进入后,乙醇需靠肝脏分解,而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辅助,如果肠胃中空无一物,乙醇易被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因此,空腹饮酒更容易醉,而且酒的度数越高,血中酒精浓度越高,更易醉酒。有实验表明,空腹开怀畅饮只需30分钟,酒精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便能达到高峰,严重还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饮酒养生之道,在于酒的品质以及饮酒习惯,要喝好酒,还要会喝酒。纯粮食酿制的优质酱香酒,尤其是高度酱酒,不但滋味更佳,而且适量饮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抗病机能,甚至杀死部分病毒,是冬季饮酒的最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