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酒桌上最离不开的便是“酒”。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酒桌上觥筹交错,回家后倒头就睡,结果第二天竟然失忆了。


其实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喝酒“断片儿”。那么喝酒“断片”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会喝“断片”?



什么是喝酒“断片”?


醉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微醺兴奋到酒后失态,喝高了从表面便能看出来。


很多人认为,“断片”就是喝高了喝醉了,其实不然,喝酒“断片”的人不会像有些人借着酒劲无理取闹、七上八下,搞得人心不安。同时也不会像那些喝多酒不省人事、一觉睡到大天亮的人一样。



断片是一种介于开始喝高与已经喝高的状态,会暂时忘记一些事情,但是其基本技能并不会受到影响,动作也不会有问题,即便放下他一个人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喝酒断片也叫酒后失忆现象,是喝酒的一种常见状态。那么,“断片”究竟是怎么回事?



“断片”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脑就像一台摄像机,正常情况下会记录你所有的见闻。一旦饮酒过量的时候,大脑中掌管记忆的重要部分——颞叶的功能就会被酒精麻痹,此时大脑就成了一个没有装SD卡的不稳定录像机,虽然有记录但无法长时间对焦,所以有些记忆清晰,有些记忆模糊甚至不记得。


当饮入过量的酒精后,位于海马回负责形成记忆的细胞在酒精水平极大提高时会丧失与其他脑细胞的联系。


主要原理就是乙醇影响神经关键离子通道的激活,间接影响海马 CA1 区锥细胞功能,而海马是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转化的关键器官。另外,酒精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质也会间接影响到海马的神经传递。



简单来说就是酒精对大脑具有效果。当我们喝酒时,酒精进入后会刺激大脑,关闭大脑中的抑制功能,使得微醉之人显得更活跃起来,当不断的摄入酒精,达到大脑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就,它就会呈现一种暂时休息的状态。


此时就说明你体内的酒精已经过饱和了。如果继续饮酒,大脑就会陷入长时间休息的情况。所以喝断片的人,其实是因为酒精影响了大脑的记忆。



依据酒精摄入度数不同,断片也会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完全想不起先前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整段记忆丢失;另一种则是还记得零零散散的小片段,即片段性记忆丢失。



什么人更容易喝“断片”?


不同的人对酒精的耐受性不同。有的人酒量很大,喝很多酒也不会出现,但有的人的身体对于酒精的耐受力较差,就容易“断片儿”。


同时,一个人由于身体素质的变化,对酒精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变化。尽管大量饮酒导致大脑断片看上去是安全的——大脑断片也的确几乎都发生在酗酒期间,但酗酒可不是酒后失忆的唯一原因。



其他因素,例如喝酒速度和空腹喝酒也很可能导致大脑断片,因为这会迅速增加血液酒精含量。即使经常喝酒应酬的人也会因为血液酒精含量增长过快而大脑断片。



断片”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酒精是一种脂溶性物质,这让它可以自由穿透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而这种损伤可以通过多种神经递质系统来实现。在刚刚喝酒后,饮酒者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会下降。


而长期喝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的人,记忆障碍的比例大大高于智力障碍。在认知功能下降过程中,记忆下降的速度比智力下降的速度快,下降的程度也比智力下降的程度严重。



研究发现,酒依赖患者记忆水平明显受病程的长短和开始饮酒年龄的影响。


也就是说,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饮酒史越长,病程也越长,记忆损害也就越严重。需要强调的是,酒精对大脑的影响是慢性的,长期、反复出现“断片”的情况,在酒依赖患者中非常多见,而一旦脑部受损,记忆的恢复将非常困难。


白酒是把双刃剑,适量饮用对身体有好处,但喝多了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喝酒一定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