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在停顿8个月之后,新股开闸已经突破最大瓶颈。 由于新股发行意味着筹码供给增加,因此IPO重启往往会被投资者理解为“利空”消息。也正因此,上周在传出大盘股中国建筑将获首发权之后,直接引发了的盘中跳水。笔者认为,市场的消极反应与表现,在提醒相关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门应努力把新股开闸工作做得更加稳妥与踏实,力求避免对信心刚刚恢复的资本市场形成冲击。 事实上,IPO重启本来并不必然意味着暴跌,恰恰相反,如果能够合理落实相关制度,那么新股开闸反而有可能带来积极效应。资本市场存在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而新股发行长期停滞意味着市场融资功能丧失,这表明市场本身处于“病态”之中。只有能够IPO的资本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 市场出现“利空”担心的原因在于之前发行制度中存在的明显弊病:其一,中国长期承担着体制改革的配套职能,融资一度成为国企脱贫解困的工具,由此市场担心国有大盘股票会集中发行,最终冲击供求平衡;其二,担心融资变为“圈钱”工具,由于对融资资金监管不严、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连年滑坡等,让老百姓的投资资金打了水漂;其三,担心一二级市场定价不完善,两个市场间高差价问题依旧,导致巨额无风险套利资金滞留其间,让二级市场资金供给出现大失血。 笔者认为在IPO开闸后,仍必须力求尊重市场的基本原则,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坚持市场至上的原则。首先,融资主体必须符合基本的市场规则,而不是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政策目标,切实避免部分融资对象享受隐形的体制优待;其次,力求让资本市场能够发挥出助力走出金融危机的作用,对目前全球经济看好的新能源、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倾斜;其三,发行市场的经济利益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中小投资者倾斜,把更多的新股申购机会给予中小投资者,遏制机构投资者无风险套利和操纵股价行为。 从利益平衡角度讲,鉴于历史上大量中小投资者为国企改革所付出的巨大成本,理应尽快出台针对国有股东“大小非”股份的主动性限制措施。国有股东股份属全民所有,本就应该承担全民福利的责任,限制这一部分股份流通并不存在法理障碍。更为关键的是,限制国有大小非股份能够直接对冲新股发行所带来的市场资金压力,不仅能够体现出监管部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诚意与决心,更能真正避免市场因为融资而引起行情大涨大跌,最终让市场的融资功能恢复与稳定发展并行不悖。 (摘编自6月14日《广州日报》)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