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信晚来渐觉迟,细雨慢酌一壶春。这里的“一壶春”便是一壶美酒,春酒之说起源甚早,后来又逐渐演变出以“春”代“酒”的用法。古人以“春”代“酒”的表达习惯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这种简写的说法和用法首先是与民俗和酿酒时间有关。在民俗方面,古人在新春这天祭祀时,酒是重要的祭品,喝春酒寓意着祈福祛邪。在酿造方面,古代多在春季酿酒,于是惯常于将春天酿造的酒称为“春酒”,后来成为好酒的代称。 关于以“春”代“酒”这一表述的流变,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个脉络。最早的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司空图曾在《诗品·典雅》中提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一壶春酒,一间茅屋,雨中饮酒,细品慢酌,这是司空图所认为的最典雅境界之一。到了唐代,李肇在其《国史补·卷下》中介绍当时名酒、好酒时写道:“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可见,以“春”代“酒”在唐朝已经很普遍,于是便有了宋代苏轼在《记退之抛青春句》一诗中的总结:“韩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占,且可勤买抛青春。’……杜子美亦云:‘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近世裴铏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这一总结可以说是已经非常到位了。 那么,我们要更进一步思考的是“春”为什么具有“酒”的含义呢?首先还是要回到词语本身,“春”一字在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写作“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对酒的解释则是:“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一个简单义到多个复杂义,转喻是必经的一种词义产生方式。从语言学上讲,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成了多义词,由词的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派生意义,而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通常所说的引申。 引申可以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并认为转喻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原本用来指称甲类现象的词也可以用来指称乙类现象。具体到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则可以解释为两点:一是因为古人经常在新春之日要用酒祭祀祈福,这种民俗代代相传,将“春”与“酒”的联系固定化了。二是酒的酿造多在春季进行,且诗文中的“酒”类词如酒、醪、酌等,前面常常有“春”修饰,主要基于以上两点,原本表示时间的“春”与“酒”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心目中固定化,由此及彼,“春”也就用来指称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