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直是政府重视的领域。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群体的增多,网络购物纠纷也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于3月11日举行了一次线上新闻发布会,对2019年青岛法院处理的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进行了总结,并公布了典型案例。
据统计,在2019年,我市两级法院共受理了238起各类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其中食品类案件68件、药品类案件10件、种子及化肥等农用品类19件,以及其他普通消费品119件。这些数据显示,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药品质量,都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购物习惯变化,食品、药品、农用品类的争议数量有所减少,而机动车和电动车相关争议数量增加,这反映出新兴科技产品带来的新的挑战。此外,与互联网购物相关的争议数量显著增加,这也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给予的问题。
这些案例涵盖了合同法与侵权法中的二十余种不同类型,如虚假广告、高额利息、中介服务等。这些都涉及到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商品或服务是否符合预期等问题。
例如,有一名原告通过某个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些标榜为“阿玛施”品牌服装,但实际上收到的商品并非正品。被告声称自己并非“阿玛施”的授权代理,其交易页面上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原告要求赔偿损失,被判决支持原告要求,被告需退还货款并支付惩罚性赔偿金。
另一个案例中,一位驾驶员以电动车名义销售机动车,不仅存在设计缺陷,也违反了交通规则,被判决承担20%经济损失责任。
还有一个关于健身卡服务合同解除的情况,即被诉方推卸责任,没有履行约定提供健身时间,该事宜最终导致被诉方需要退还购卡款项及定金,并支付惩罚性赔偿金。
最后,还有一起关于减肥咖啡产品宣传虚假信息,没有中文标签或说明书,该公司因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咖啡确实具有减肥效果,最终判决该公司退还货款并支付惩罚性赔偿金,但金额根据其悔意程度而有所调整。
此外,法院建议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当发生问题时勇于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要留存好所有购买凭证,以便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能够作为重要证据依据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