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期间,消费者对酒的投诉排在了前几位,很多媒体对此也进行了报道,包括央视在内的一些媒体,纷纷聚焦酒业链条。近一段时间,央视还就自带酒水是否收费问题进行了新闻调查。业内外关注中国酒业发展不是坏事,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酒业,的确需要业内的反思以及迅速的执行力来达成。《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双重属性的酒类产品,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古老的酒作坊、几十年的工业化,中国酒类安全不安全,理论和实践早已自成体系,酒类企业既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妄自菲薄。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打铁先要自身硬,中国酒业更安全、更健康地发展,一定要注意紧抓“两头”,看住“中间”。紧抓“两头”。一是“原料”头。粮食安全是酒类安全的第一关,应该关注的指标是化肥。因为酿酒原料的采购直接来自农民的种植,一般来说,酿酒的原料应该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如何做到更安全?在这方面,几家名酒企业和葡萄酒龙头企业开了一个好头,那就是与专业的科研院校共同研发专用的酿酒原料品种,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内,与地方政府联合,通过公司加农户或返包倒租的形式,进行有机或者绿色、无公害原料的规模化种植,从原料上保证酒类产品的安全。二是“消费”头。仔细分析消费者对酒的投诉,例如醉酒或酗酒带来的后果,对酒本身来说是无辜的。但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这种无辜跟企业并非没有任何关系,产品从计划到市场,从买方到卖方,从与口粮争嘴到搞好粮食转化,酒业一直没有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向消费者宣贯科学饮酒、文明饮酒、安全饮酒,这的确是酒业的责任,更是自觉、自律的行为。在这方面,建议政府也应该更加重视并投入更多的力量,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的交流向发达国家学习这方面的经验。消费者安全饮酒了,酒业又怎能不安全发展。看住“中间”,指的是产品的生产。从目前看,低端产品的添加剂问题应该引起酒业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酒业对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汲取和利用,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随着经济环境法制化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必然导致各种优势资源向规模化酒业集聚。这种集聚,最终表现在各种标准的执行上。对于中国酒业来说,这种标准,绝不能像市场经济初期一样,是一件好看的衣服,需要时就穿给别人看,而要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皮肤,缺少了就会被感染,后果是可怕和难以预料的。要把各种标准化成平时工作的行为和习惯,最终成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