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后,一度由清军入关,即位为皇帝,建立了清朝。然而,这只是一个转折点,而不是最终确定性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末士人以及那些不愿意臣服于外族统治的人们开始秘密策划复兴明朝的事业。
到了1664年左右,当时正值顺治帝(1638-1661)和康熙帝(1654-1722)的统治时期。这两位皇帝都对国内外政策进行了深思熟虑,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扩大清朝的地盘。
首先,在内政方面,康熙帝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以强化中央集权。他通过设置官僚体系、加强税收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等手段,为国家积累财富,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力。此外,他还提倡“文以载道”,鼓励儒学学习,不断地整顿礼仪制度,使得文化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而为后来的社会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军事上,康熙帝重视边疆防御,对满洲骑兵进行了系统训练,同时也注意到汉族人的武术技巧。在这期间,他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如与罗刹之战、抗击准噶尔部落等,以巩固边疆并确保国家安全。
再者,在外交政策上,由于清朝自身力量不足,它需要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来抵御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因此,它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将界线划定至阿穆尔河东岸,以及与蒙古联盟结成同盟等,都体现了它在国际上的努力。
最后,与欧洲列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拿大地区成为各国争夺的一个焦点。英国人试图控制此地,但遭到了法国人的反抗,最终导致1689年的《美属法兰西条约》的签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当时全球政治格局是多么复杂多变,而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不得不适应这一趋势调整自己的立场和行动策略。
总之,从顺治到康熙这两个皇帝之间的大致10年间,他们共同努力使得清王朝逐渐站稳脚跟,并开始走向繁荣昌盛。但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他们不断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边疆防御,并且灵活应对国际环境中的挑战。这一过程对于理解17世纪中叶乃至整个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研究历史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