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斌教授以《酒:礼乐文明与精神的探索》为题,引领听众走进了一个关于“饮”的文化盛宴。首先,他从古人“每餐必饮”、“每祭必饮”、“每逢必饮”的习惯出发,剖析了“喝酒”为什么成为时代问题,并从身体放松、心情愉悦、纪念意义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接着,教授深入探讨了“寅”字演变史和“幽”字演变史,以及形声字阶段的特点,这些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大众心理和文化习俗。通过商周青铜器的考察,潘教授展示了古代酒器的计量方法及其精美样本,并强调古人的尺度与现代不同。
在谈及食物与饮料之间关系时,潘教授指出喝就是吃,将诗歌中对吃酒的情景进行解读。他还提到喝酒不仅是为了享受,还包含着文学叙事,如李白《会入酒》的豪放之情。
最后,在讲述历史上的“适饮”的转变时,潘斌教授分析了殷商至西周期间对酒政法制化的情况,以及后来茶文化兴起并竞争于酒文化。在阐释礼乐世界中的角色时,他认为用作礼仪教育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讲座结束后,与会者们就儒道思想与饮wine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场深入而愉快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