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从工业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们其实是在饮用的是啤水,而非真正的啤酒。几十年前,工业级别的啤酒确实是清爽可口,但现在即便是轻微一点点饮用,也会感到不适,这并非由于个人对酒量的减弱,而可能是因为生产商在某些方面做了调整。在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是这种所谓的“工业淡啤”。这类产品通过添加大米等淀粉类辅料来降低麦芽和啤酒花比例,从而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做法已经不是秘密。在国内最常见的国产啤酒就是这些工业淡啤的问题在于,大米在酿造过程中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这让人感觉有些不对劲。例如青岛 啪乐为代表,在2002年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主导地位,大米仅占一小部分。而到了2010年,大米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意味着原来的辅料大米,如今已经成为“主料”。
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几个主要国产啤酒厂家中。结果导致目前国产工业淡啶原麦汁浓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降低,发酵副产物减少,使得风味变得更加淡薄。与过去相比,当时人们喝到的国产 啪乐也能享受愉快时光,那时候还没有进口 啪乐可供选择。但如今,即使烧烤再美味,再配上这款工业淡 beer 也显得有些浪费。
国内酿造工程师们认为,从经济效益上讲,生产含有11P以上原麦汁浓度的 啪乐非常不可行,因此大量添加辅料,并控制原麦汁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就成为了国内许多brewery 的标准做法。一瓶beer 的成本,其中包装材料占比最高,为30%;其次为销售、分销及其他费用(税项等),各占20%;再次为制造、能源和人工成本,每个约占16%;而最低的是原料,如水、大麦及Beer 花等,只有14%.
你所饮用的并非真实 的Beer,更像是水加了一丝忧伤。不知不觉间,没有真正品尝过不同类型Beer的人,对此不知感叹或许更深切一些。若没有来自国外Beer 的挑战,我们恐怕依旧满足于当初那份简单但却充满回忆的小城故事。如果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这也是为什么自从2012年起,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开始渗透中国市场后,我国进口 Beer 销量一直稳步增长至50%-80%,甚至挟动了国内企业的一席之地。
最初出现的是严格遵循巴伐利亚 “纯酿法”的德国 Beer,因为它只用四种原始材料——大麥芽、大麥、小麥以及雞蛋白凝固后的蛋白质,以及一种特殊菌株——Brettanomyces ——以创造出独特风味。而随后,又接踵而至的是多样化且丰富多彩的地道Belgian Beer,它让我们体验到了活泼生动,不经过高温消毒或过滤直接释放出的醇香气息,让我们的嗅觉被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此外,还有那些强烈修道院风格或者加入各种香草果皮调味的小清新白色 Beer,都给予了我们不同的惊喜感受。
最后,那些手工精致细腻制作的小批量全麥Beer 也不断涌现,他们采用传统方法和材料,以独立小规模brewery 制作,其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但每当有人品尝到这些精心制作的手工精酿Beer 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之前曾经享受的大众化Industrial Lager 已无法再接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流露出来。(最近听闻老家的某家老牌 brewery 似乎也走向了末路,你记得八九十年代父亲春节回家的散装beer 是如何令人怀念吗?那个时代农村举办婚礼宴席时使用散装 beer 常态,那时候火车运送大 麦的时候,那家 brewery 被收购之后,大 麦数量激增,可惜成了稀罕之物,现在已然破产,无疑这是必然结局。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关注@如意甘肃号 点击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