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从工业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实际上是在饮用的是啤水,而非真正的啤酒。几十年前,工业级别的啤酒确实能够提供令人愉悦的口感,但如今,即使是仅喝了几瓶,也会感到不适,这并非由于个人对酒量的变化,而可能是由于生产商在制作过程中所做出的调整。
我们要探究这些年来国内啤酒生产商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其实在喝的是一种被称为工业淡啶的一种产品。这类产品常见于夜宵时点的小吃摊位,它们价格便宜,但口感逐渐变得越来越无味。这种淡化后的口感来自于添加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以减少麦芽和酿造花的使用比例,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清爽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大米被用于补充麦芽,这一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
中国市场上,最常见到的国产啤酒就是这类型的产品。在这里,我们发现问题出现在酿造过程中大米比例不断增加——这一点有些失之夷简。在2002年的青岛 啤 酒生产成本中,大米只占了一小部分;然而到了2010年,大米已经成为主要原料之一。这意味着原本作为辅助成分的大米,现在可能已然成为主导。这种现象在其他几个主要国产啶厂家中同样存在。
结果导致目前国产工业淡型原麦汁浓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降低,发酵副产物减少,自然也就影响了风味。过去,在遥远十年代,我们可以享受到较为美味的地道国产 啶;但如今,即便烧烤再佳美,如果配以这种淡化后的大众品,那可真是太遗憾了。
国内酿造工程师认为,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将原麦汁浓度提升至11P以上是不切实际且不划算的事,因此大量添加辅料,并控制原麦汁浓度维持较低水平,就成了主流做法。一瓶 啶 的成本里,其中包装材料占比最高(约30%),接着是销售、分销及其他费用(税项等)各占20%,制造、能源与人工成本约16%,而最低的是原料,如水、麦芽及酿造花等仅占14%。
你所饮用的,不是真正的地道 啶,而是一种混合品,更准确地说,是由水和忧伤构成。不经历对比,便无法体会差距!尽管人们对于淡化后的国产 淡型“积怨已久”,但如果没有进口 啶 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那么即使面临选择,也只能继续饮用这一类型。如果不是那股新兴力量的话,你或许还能无视那些微妙差异。但当那些精致手工精制或者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德国 或者比利时 等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中的各种风格出现,你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如此深刻不同的世界存在着你的身边。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 啶 的销量自2012年至2015年连续四年保持50%~80%以上增长速度,对本土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事实上,从2012年起,大型超市货架上的进口品牌数量逐渐增多,一开始只是严格按照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 品牌,然后又有来自比利时复杂多样的品种,以及后来的手工精制运动激发人们重新认识到真正地道的手工艺作品和传统方法所带来的独特香气与风味。而这些新的选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某种改变,比如更丰富、更复杂的情趣,有时候甚至还有那种让人难忘的心情波动。(最近听我父母说,我们老家的那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曾经有一个小规模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散装普通农村地区家庭聚餐必备的一款名叫“金色灌篮”散装鼓泡儿童饼干,当初每次夏日放假回乡都会买回一箱供全家共同享用,那时候还是正宗粗糙质地满足乡间孩子们快乐玩耍与分享的时候;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镇上的这个老字号也慢慢消失,只留下记忆和故事,每一次回到老家,都会想起那些岁月里的欢笑与温暖)
虽然人们对于大众化淡型 “积怨已久”,但若不是那股新兴力量走入我们的生活,或许还能习以为常地接受这样的状态。但现在,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大时代背景下,让我们一起揭开幕布,看看真相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