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百万职工因为这件事抬不起头来。”4月25日,新任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宣布了广东石油分公司“百万买酒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总经理鲁广余被免去职务及个人承担已消费的13万余元红酒费用。中石化公布的调查结论称,2010年9月鲁广余私自安排下属,花费158万余元从贵州茅台销售公司购进茅台酒480瓶、红酒696瓶。

“茅台”是一个醒目的标志,似乎近些年其与“涨价”、“”特别有缘……一种常识是:茅台酒是老百姓喝不起的酒,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茅台局长”等很多新近发生的事件表明,原本是一种国家著名商品的茅台,现今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随后逐步被称为“国酒”而热销,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其年产量有限,更加剧了人们的趋之若鹜。中国留美经济学者张永璟表示:“茅台酒是奢侈品,是上档次的象征,是中国酒桌社交的敲门砖。”

“奢侈品一般来说是为有钱人服务的,而中国的奢侈品往往却是为权力服务。”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说,“尤其官场里许多话题和聚会围绕着茅台酒的情况愈演愈烈,其名称已经成为富有、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极具中国特色。”

深远的情缘

“本来很多人并不喜欢酱香型酒,但当喝茅台成为某种标志后,许多人就不断尝试,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甚至喜欢了。” 杨凤春说,“当身边的许多人都在讲茅台、喝茅台时,许多渴望有社会地位的人不可避免要感到压力,会觉得必须努力看齐,否则融入不了别人的圈子。”

他表示,这些情况的出现是“人的问题”,跟茅台酒没有关系,也可以说是制度造就的结果,尤其是制度中权力的催化力量。

“应该说是新中国的更喜欢喝茅台,同时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这样的情况有着很深的情结和历史情结。”杨凤春说。

虽然茅台在2001年、2006年、2007年3次以5个注册号码申请“国酒茅台”商标未获得成功,但由于伟人的偏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茅台作为国宴用酒和外交国礼用酒,实际上一直被赋予一种资格,有很强的身份象征。

“正是‘官酒’的符号印象满足了一些中国人的特殊消费心理。”杨凤春说,“各种‘共建’活动其实都是冲着茅台酒来的,一些茅台包装上也直接标出“××单位特供”,以此保证是茅台。”

他表示,茅台酒是由“经济学”而不是“市场经济学”的供需决定,其被赋予了“权贵外衣”色彩,酒、身份酒、天价酒都可以成为它的别号。

杨凤春表示,目前茅台的情况其实处于一种不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一方面是政府垄断,另一方面是商家拼命炒价,“尤其政府力量在其中的参与,已经使茅台的销售偏离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他说:“茅台的光辉历史与庞大的官员消费密不可分,其中的官场文化和政府垄断因素非常关键,要使其发生改变非常难。”

不过,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茅台在其他方面也不逊色。2010年1月,茅台集团原总经理乔洪因受贿1300万余元,另有820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法院判处死缓,成为该年度一大新闻事件。

[1] [2] [3]

编辑:王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