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底,中国啤酒产销量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尽管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已经达到27.6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啤酒消费量100升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一诱人的大市场吸引了全球啤酒业的关注,2003年以来,AB、SAB、英博、嘉士伯等国际啤酒巨头纷纷以合资合作、收购、并购等形式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且收购价屡创新高。2006年年初,英博以58.86亿元入主雪津啤酒,在业内外引起极大震动。2006年年底,日本麒麟啤酒以3800万美元收购杭州千岛湖啤酒25%的股份,如以每万千升收购单价来计,则是创下了1500万美元/万千升的新高。当并购成本远高于建厂成本,所有谋求跨区域扩张的啤酒企业就有了并购之外新的路径:建新厂。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啤酒行业新增19个项目230万千升的生产能力;另还有15个项目约210万千升的生产能力在建或即将开工建设。2007年上半年趋势不改,仍然有近200万千升的项目新建。中国啤酒业“扩建热”可以说是“高烧”持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续不降。啤酒企业忘了保持理性与客观估量自身优势劣势,没有企业抽身而退。面对如此众多的新建厂,笔者不能不想到曾贻害无穷的“重复建设”问题。中国市场到底能消费多少啤酒?“扩建热”是否会搅了整个啤酒产业的大局?“扩建热”的出现,也已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甘肃啤酒原料观摩及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理事长肖德润特别提醒广大啤酒企业:在竞争中新建一些水平较高的工厂,促使淘汰落后的工厂,对行业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但一定要谨防低水平的重复建厂。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和2006年两年在广东新建工厂和省内工厂扩产的规模已投入运行的有150万千升,加之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合计达280万千升,新增能力达到广东省现有生产水平。如此集中建厂,必然使广东省的啤酒业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这一点在2006年行业统计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再者,从国家的大环境出发,政府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热进行了宏观调控,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减缩和叫停。为此,肖德润呼吁,新建工厂选址要慎重,不能仅仅从单个企业战略布局一点着眼,还应着重长远利益,顺应大势。上世纪90年代,全国有上千亿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无可挽回的浪费。全国的彩电生产线利用率只有45%;冰箱、洗衣机生产线利用率只有40%;汽车生产线开工率只有58%;全国易拉罐年需求量最多不会超过50亿只,而耗费巨额外汇引进的易拉罐生产线年产量已超过100亿只。而近两年来,啤酒业产能的急剧增加使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局部地区的营销事端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即将爆发的啤酒大战,业内专家一再提醒,我国啤酒业本来就存在效益低下、大而不强的问题,加之啤酒企业投资巨大,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资金,带来恶性竞争实属必然。尽管目前多数啤酒投资项目属于企业行为,但使用的大都是银行资金,如果投资失败受损失的将不仅仅是企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非耸人听闻。在此,笔者给啤酒“扩建热”泼点“冷水”,让啤酒企业清醒清醒!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