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等为数不多的民族有“戒饮”这一规定之外,其他民族都有喝酒的习惯。植根于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地域环境,在饮酒文化上,各个少数民族可谓是呈现出了一幅姿态百千的锦绣画卷。本期,我国酒商网编辑将会为各位读者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酒习俗,让大家体验下有别于我们日常用酒杯正正经经端起来喝的饮酒场面。 牛角酒 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人民,喜欢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将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当客人来到寨门路障(因怕逃酒,特用柴禾和桌子横放路上,作障碍)前,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便举起牛角酒相敬,同时另外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牛角酒多为自家酿造的米酒,醇香可口,营养极为丰富,尤其在盛夏喝一杯米酒,解渴消暑十分痛快。 竹管酒 在傣族群众居住的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别具特色的“竹管酒”。逢年过节,傣族群众在一起饮酒取乐,他们将一大陶罐酒置于空地中心,然后一部分男女团团围住,用根约一米五长的细竹管伸入罐内吸饮;另一部分人则在一旁欢歌起舞,为之助兴。两部分人边舞边饮,相互交替,反复循环,十分热闹。傣族群众认为,这样饮酒,象征着全寨的团结和睦。 三杯酒 当您走进土族人的家门,主人就会热情地向您敬酒三杯。这是土族人的礼节,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主人总是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并轮流向客人敬酒敬菜。按土族人的习惯,杯中酒、碗里饭都要喝光吃尽。如果主人还要添,你可把碗上的筷子摆成十字,意思是“实在吃不下了啦”。向主人道谢时,主人在大门口又向每位客人再敬酒三杯,叫“送门酒”。土族人风俗,如果客人右手中指蘸三次酒,对空弹三下,就可换喝这三杯酒。 捏酒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一种捏酒,是当地普米族群众用来款待客人的美酒。捏酒气味醇香,甜蜜可口,营养丰富。这种酒用小麦或苞谷籽经水浸泡后,在锅内煮热,捞出来凉一会儿,拌上酒曲,装进陶罐里发酵。到要饮酒时,从陶罐盆内或锅里,用手捏揉,全部将汁挤出,冲上凉水,滤去渣滓,再在灰白色的浆液里调配蜂蜜,就可以饮用了。 闷锅酒 哈尼族的闷锅酒,既是款待客人的佳品,又是一切喜庆节日的主角。“扎勒特”(又叫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到了,寨子里要举行“只角奇”(轮流喝酒)。在这个节日里,全寨人每家都做一桌美味佳肴,抬来摆在街心里。全寨的男女老幼便自动聚拢,自愿组合品尝喝酒。席间,老人们品着回锅酒,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动听的酒歌。当一户人家盖好新房,客人们喝下一口闷锅酒,便会喝出几串贺新房的歌。更有意思的是,玉车(哈尼族支系)青年要交朋友,要谈恋爱,闷锅酒又成了牵红线搭桥的媒婆。哈尼人的闷锅酒是在甑子里滴成的。哈尼人在酒宴上也要往尊敬者盛满酒的碗里滴上几滴,以表示酒源不断,友谊长存。这一点,你来哈尼人家做客时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在未滴之前举杯,以免辜负了哈尼人的深情厚意。 笑酒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瑶族群众,性格活泼,语言幽默,逢年过节保留着其少数民族少有的独特习俗“吃笑酒”。在宴席上,酒过数巡,兴味正浓时,出现了。饮酒的人们彼此之间必须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讲一段言简意赅的话,或者哼一段比较简短的曲调,巧妙地以比喻的手法,转弯抹角,含蓄而风趣地揭露同席中某一个人的“短处”,带有嘲讽之意。有趣的是这些被挖苦的人,非但不恼怒,而且灵机一动,笑着进行“快速反击”,以同样的方法“回敬”对方,引起同席就餐者捧腹大笑,弥漫着欢乐的气氛,加深了友谊,达到了团结和睦的目的。 其实,因为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历史所以产生过很多的酒类,在此我国酒商网就不一一介绍了,但是你可以品尝各种酒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