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讲座一开始,潘教授就从“酒”的文化地位为何成为时代焦点进行深入探讨。 教授认为,古人将饮酒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身体放松、心情愉悦、纪念意义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解析了“为什么要喝酒”的问题; 古人在品鉴和享受美酒时遵循有节(以礼)、有礼(尊重)、有情(真诚)、有意(明智)的原则,这体现了他们如何高效且文明地享用美食与饮品。 第二部分,潘教授通过分析“寅”字和“幽”字的演变历史,以及“饮”字形态的发展历程,对其含义进行了细致阐释。 “饮”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演变过程,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每一个阶段都反映出特定时代的大众心理、社会环境及文化习俗。 第三部分,潘教授以商周青铜器为例,展现了古代关于饮用的器物文化。在古代计量方法中,一升为爵、二升为谷、三升为角、高于三升即称之为壶或大壶。这表明古人的饮酒尺度与现代不同,并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古代酒器图片。 第四部分,潘教授探讨了吃与喝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并引发对现代人对于传统餐桌文化观念转变的一些思考。他指出,不论是宋代诗人的作品还是后世人们对此类诗句所持有的热爱,都证明了喝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行为,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第五部分,潘教授谈到了随着时间推移,“适当”的喜好逐渐取代过往的大快朵颐,而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上,如李白《会元歌》中的烹羊宰牛以及范仲淹《渔夫之豪》的嫣然不羁之风。此外,还提到即便是最终流传至今的清 酒,其最初形式更接近于酿造时所需纯谷物发酵制成的地道枣 酒,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清澈透亮 的形态。而这些变化背后,也蕴藏着许多故事,让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过去人们对于味觉享受的心理追求。
第六部分,潘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喝”的礼乐世界,即那些围绕着仪式化活动设计出来,以提升个人修养并加强社群联系的手段。在这个世界里,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同伴相聚,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都能找到恰当且充满意义的方式来参与这场欢庆盛宴。
最后,在交流环节中,听众们共同分享儒道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力及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被启发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找到那份平衡与谦逊,即使是在最微小的事务上,也能体现出一种既得体又让人满足的情趣。
撰写者:方英敏
摄影师:华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