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以前,即墨属东夷之地。其东南临海有一座大山,峭高林密,泉涌涧深,名曰崂山。山北麓有条小河,聚涌泉之水,顺山涧而下,弯弯曲曲,流经即墨时,水流湍急,急弯处冲有多处深渊,看下去水黑如墨,清澈见底,饮之甘甜,故得名墨水河。 河旁有一小村庄,住有几十户人家,多以种黍砍柴为生。村中有一寡妇,名曰媸女,其丈夫早年从戍边疆,为国捐躯,只剩得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媸女,长得一头黄发,且面目丑陋,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村中老幼都愿与她相处;其儿名硕,,年方十六,长得虎腰熊背,甚是健壮。母贤子孝,儿耕娘织,小日子过得倒也衣食温饱。 有一天,硕儿清早便起,背绳拿斧,告别母亲,进崂山砍柴。刚到密林深处,忽听一声惨叫,巡声望去,只见不远处悬崖旁,一只大鲲鹏征用利爪抓住一只银色狐狸撕咬,眼见得那狐狸遍体淋伤,危在旦夕,两眼直瞅硕儿,似在乞求救命。说时迟,那时快,硕儿紧跑几步,瞄准鲲鹏,奋力掷出快斧,正中鲲鹏头部,鲲鹏大叫一声,放开银狐,展翅远飞而去。硕儿急忙抱起银狐,用衣服暖其身躯,搽黄土止其流血,得救银狐眼含热泪,伏爪点头像硕儿道谢,带着伤痕向悬崖下一深洞走去。硕儿深深松了一口气,砍满薪柴,背负下山,回家不提。 时至深秋,硕儿又入崂山砍柴,忙活了一天,砍得干柴两捆,肩挑下山。走到一大平石处,已是汗流浃背,倍感疲乏,便放下担子,躺在平石上休息,不知不觉竟睡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一阵凉风袭来,一阵激灵,只觉得浑身像被绳索捆住一样,很不自在,无奈天已渐黑,只得挑起柴担,踉跄上路。 谁知从此以后,硕儿日感四肢麻木,浑身无力,不到一个月,竟卧床不起,只得依仗代步,痛苦无比。媸女见硕儿病到这般光景,心如刀绞,寝食不安,四处求医问药,日夜叩拜上苍,为硕儿祈福祈安,并不见好转。 忽一日,媸女正坐在门口发愁,有一身穿银灰色袍衣的老翁登门自荐,愿为硕儿治病。媸女十分高兴,急忙把老翁请到硕儿床前,老翁低头细看硕儿面色,观其舌苔,凭其脉搏,捋须深思片刻,点头说:“此病虽重,尚未膏肓,还可以治”。媸女急忙扶硕儿起身叩头,请老翁救命。 只见老翁从袖中取出银针数枚,针刺硕儿环跳、足三里、悬钟诸穴位,再用艾叶揉团灸之,以祛其外。然后教媸女臼麦踏曲,煮黍米为粥,米粥拌曲,温酿分浆,滤清取醪汁,加千年健、牛夕、杜仲、地龙、土鳖等中草药,煎汁共服,以攻其内。 自此日起,老翁每天清早傍晚来为硕儿针灸,媸女天天为硕儿酿汁熬药,硕儿日感筋血顺畅,不到一个月就完全康复了。老翁眼见硕儿痊愈,哈哈大笑三声,面对硕儿说道:“你救吾孙的大恩已报,了我心愿也”,说完,化作银狐影,飘然向东而去。硕儿大惊:“这很像我救的那只银狐呀?急忙叩拜道谢。 媸女每天酿出的醪汁焦香扑鼻,村里人都寻味而来,唾涎欲滴,媸女便分些与他们喝,众人饮后,都感透筋骨,温脾胃,舒筋活血,好不痛快!日复一日,讨喝的人越来越多,媸女见众人喜欢,干脆把酿醪汁的秘方传给他们,醪汁便在即墨一带流传开来。因媸女长得满头黄发,人们为了感谢她传方之恩,便将她酿造的醪汁称为“黄醪”。昔日之黄醪即今日之即墨老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