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衡量挫折商的第一个因素是控制感,即你如何评估自己能否掌控局势。那些拥有较高控制感的人,即使面对巨大的挫折,也能够发现积极的一面,并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局势;而那些控制感低的人,一遇挫折,就容易觉得“大势已去”。衡量挫折商的第二个因素是归因,这涉及到我们如何解释挫折发生了。低挫折商倾向于外部或消极归因,而高挫折商更倾向于内在和积极归因。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关于两种类型人士:控制和归因。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另外两个关键元素——延伸与耐力。延伸指的是当遭遇一份失败时,你是否会将其影响扩展至其他领域?高效的个人,在面对失利时,通常不会让它蔓延太远,他们知道失败只是一小部分。而低效者则不然,他们往往会把失败的情绪泛化到生活各个方面,使得每一次失利都变成了一场灾难。
就像张海迪所说:“人如同机器,一部残疾,不能因此毁掉整体。”她用自己的经历表明了这一点。保罗·斯托茨认为,延伸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有效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些能够限制失败范围并且避免其泛化的人才是真正强者的。而武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经济困难时期依然维持幸福美满,这正是高效应对挑战的典型例证。
然而,有些父母却不够谨慎,他们通过压力来制造更多问题,比如一个母亲为了补救儿子的数学成绩差,让他额外加上物理和化学课程,但这反而导致孩子其他科目的成绩下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无意中制造一种污染,使得原本的小错误迅速扩散成为系统性的问题。
耐力(Endurance)也是斯托茨所重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公式计算出个人抵御逆境能力,即C+O+R+2E,其中耐力的分值占据了两倍,是最核心、最显著特征之一。当人们能够看到逆境只是暂时现象,并且保持乐观态度,那么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可能采取行动以克服困难。
例如,当蚂蚁金服CEO彭蕾谈及马云预见支付宝未来作为主要支付方式,他做出的决定引发管理层担忧,因为他们害怕风险。但曹操则不同,他预见到了官渡之战胜利后的可能性,并且尽管面临粮草短缺,他仍旧坚持下去,最终取得胜利。这背后是一个智慧与忍耐力的结合体,以及领导者对于正确建议的接受性。
总结来说,武老师认为心理健康以及自我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挫败度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地处理好情绪,还需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同时也学会从经验中学习,从而逐步增强我们抵御各种挑战的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