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64年,这一年的历史背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在这一年,知识分子的地位开始显著提升,而普通百姓对于教育的渴望也日益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知识和学问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地位差异和冲突。

首先,从1664年的政治环境来看,当时清朝刚刚建立,其统治力度强大,对于整个社会包括教育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种政治稳定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不仅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还成为地方官员选拔、考试制度中的关键人物。而这些都意味着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其次,从经济角度分析,在1664年之后,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商业贸易的扩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城市化带来了人口集聚,相应地,也促进了学校建设,并且为私塾等非官方教育机构提供了可能。这一变化使得更多的人民能够接触到书籍和教师,有机会接受一些基本的读写训练,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机会。

再次,从文化层面上讲,在1664年后,由于儒家思想继续作为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而被推广,它进一步巩固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取功名来选拔人才进入官僚系统。这一制度虽然可以说是一种平衡手段,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民有机会出仕,但实际上它也造成了一种严格限制普通百姓受教学习范围,只限于经典文本,不涉及实用技能或科学技术等现代意义上的“知識”。

最后,从具体事件来看,在1664年,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学项目,它汇集了大量古代文献,为后世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同时也是一个展示儒家学说的平台。但是,这项工作主要由士大夫进行,并没有直接服务于普通人的需要,因此它更多体现的是士大夫阶层内部权力斗争和学术修养,而不是普及基础教育。

综上所述,在1664年的中国社会里,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明显的地位差异。尽管这个时代给予了知识分子的许多尊崇,但是这种尊崇并不能掩盖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的问题,比如资源获取、信息传播以及学习机会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不平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为了改变这一状态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如创办私塾、私立学校或者发起新型组织活动,以减少这些不平等并让更多人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不过,要实现真正公平共享高质量教育资源还需时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