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又叫妆奁、陪奁,在古代嫁女普遍重视嫁妆。我以清代北京为例,简单聊一聊。 近人侍余生《燕市积弊》一载: 凡聘姑娘的主儿,不论大小户,贫富,但有一线之路,都得陪送点嫁妆。满礼是男家糊好了屋子就得,一切陈设,桌椅板凳,直到炕蓆毡条,都归娘家这头陪送。汉人净管桌面上的摆设,不管桌椅木器。所以,汉人的嫁妆比满洲的省俩钱儿。清代北京的嫁妆有固定的套路,套路之内的东西,除极贫寒之家外,是非有不可的,而且只能多,不能少。如果缺一两件,必被他人讥讽和耻笑。 旧时北京有专门的“嫁妆铺”,根据满汉两族风俗习惯,为人设计、搭配嫁妆。消费者只要说出打算花费的数目,嫁妆铺就会拿出一套或数套丰俭不同的清单,供消费者选择。保证合乎传统,盖过大面。 嫁妆是门第的标志。送嫁妆的前一天,抬伕到女家,按妆奁清单盘点,按类别分为若干“抬”。王府嫁女不少于120抬,64抬为一整份,32抬为半份。一般五间瓦房需要48抬才能摆满。平民百姓有24、16、8、6、4抬的,甚至有不上抬的。24抬以上包括家具,24抬以下仅是箱匣和摆设。 如果是富贵之家的豪奢型嫁妆,会包括房产、田地、商号等。每陪送一所瓦房,即在送嫁妆专用的“栏杆桌”上摆一块新瓦,也有把瓦染红者;每陪送一顷地,即在栏杆桌上放一块土坯,包上彩纸作古书状;每陪送一商号,会在栏杆桌上放一本“某某宝号日进斗金”的大账簿。各种家具、摆设、化妆品、日用品、衣服鞋袜、金银首饰一应俱全。王府或豪门还会陪送丫鬟、妈妈(女仆)。跟主人过去的丫鬟和妈妈也有陪送物品,会尾随主人的妆奁之后。丫鬟、妈妈过去之后,工资仍在少奶奶娘家领取。这种做法就是古已有之的“从婢”之风。 普通平民之家聘女所用嫁妆,大约有樟木箱子、妆匣、帽镜、盆景、掸子、掸瓶、茶叶罐、茶具、酒具、花瓶、八仙桌、太师椅、油灯、脸盆、脚盆、尿盆等。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说实话,这句话还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没有听过农村的这句俗语。 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篼。 篼应该是背篼的意思,背篼在农村很常见的,城里人或者不知道,其实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对篼也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同样的汉字用在不同的句子中就会有它特定的含义。嫂送姑,发大篼,意思应该说是,姑送嫂的好处很多很多。大篼,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农村装东西的一种农具。 那么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察,现在农村嫁女儿,全家出动,图个喜庆,不会讲究这么多,当然我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没有离开,在家里守候,也就是说以前嫁女儿的时候,父母是不出门的。当然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这个讲究了。 那么为什么说姐送妹,穷几辈呢?我想这句话在以前的农村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我听过这样与之相似一句话,就是说农村人只要家里有男孩,即使再穷,以后也会越来越富有。而如果家里只有女孩,现在的日子也许很富有,但实际上是越来越穷。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以前的农村重男轻女。他们认为,虽然男孩子也花钱,比如花钱娶媳妇,盖房子生小孩等等,花的钱也是在自己家里,或者可以说是置家产,以后会越来越有的。而如果家里只有女孩的话,那么现在家里所有的一切,也会因为女子的出嫁而成为别人的,这是我当厨师的时候师傅告诉我的,当时听起来还感觉有道理。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姐送妹穷几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这应该是家里只有姐姐和妹妹,没有男孩,姐姐应该是找了个上门女婿,或者说不打算出嫁,而唯一的妹妹也出嫁了,这时候就更显得这个家庭势单力薄,因此想要翻身就很难了。 另一句话,嫂送姑,发大篼。 姐姐和妹妹自然是亲姐妹一条心。但是嫂子和小姑子就不是一条心了,甚至经常发生争吵。一般情况下,小姑子的家庭地位是比嫂子要高的,或者说嫂子是怕小姑子的,而当小姑子出嫁了,对于这个当嫂子的来说,它就成了这个家的真正主人,或者说少了一个和她争吵的对象,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也很常见,很多。当嫂子的是盼着小姑子早点嫁人。 显然,三个女人一台戏,嫂嫂送走了小姑子,这个家肯定就清闲多了。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财源自然就来了,因此这就是一个好兆头。 当然这句俗语,现在很少听到,这也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即使小姑子没嫁人,也会分开住,最主要的女儿也是后传人,男女都一样。 我妈妈经常说姑嫂不跟,意思是姑嫂不和。现在你们那里还有这种现象吗?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 婚姻,可以说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在农村结婚,那更是非常的热闹,而现如今正值国庆长假,选择在这个时间结婚的人肯定是非常的多,而关于结婚,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姑不接,姨不送。那这句话是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句““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这句老话,不知道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们听过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这个结婚时的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在我国北方都有流传,意思是在闺女出嫁之日,作为母亲不能去送闺女。新娘娶回后作为母亲也不能接媳妇,不仅如此女方的姐姐也不能随着迎亲队伍把新娘送过来,也就是送上轿车这段,没有用母亲和姐姐送的。 这个习俗在农村地区流传了许多年,至于规矩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问过不少老人都对此无从考究,但是都是仅仅知道这个说法,但是却不知道缘由,有的认为出嫁当天妈妈是不能跟着去婆家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女儿是往外出嫁,女儿出嫁就意味是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古代有进洞房,闹洞房的习惯,母亲总不能跟去看自己的女儿入洞房,被人闹洞房吧。 在农村还有种说法为“,“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穷一辈子”,说的是新郎的姑姑是出嫁之女,出嫁之女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而不能代表娘家。迎娶时必须本家人亲自接亲,不能由外人接走,以免误会。姨和姐也是出嫁之人,也属外姓,嫁女是大事,应当由本家人亲自送。 当然还有的人为了图个吉利,因为我国自古起来都比较重视谐音“姑姑”和“姑子”是谐音,姑子是出家人的称呼,结婚是大喜,当然姑姑不能送了,“姨”和“一”谐音,结婚讲究吉利,白头到老,一生一次,能一送两送的吗?所以不能用“姨送”,“姐姐”和“借”谐音,结婚在每个方面都会讨个好口彩,姐姐也不让接。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各种习俗和说法也不一,如今这些讲究和说法许多地方都已经废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