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连续25个月的负增长后,自2016年8月份开始,啤酒行业增长由负转正。然而,进入2017年的终端消费表现如何?随着旺季的到来,各大啤酒厂商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啤酒企业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蓄势待发。

青岛啤酒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说,该公司早在去年12月份就已经开始准备,为迎接旺季而调整渠道和优化经销商。具体而言,在餐饮渠道中,青岛啤酒主要通过餐饮包量协议或销量奖励来续签专卖合同。在流通渠道中,则通过在一二月份搞终端售后陈列来迎接旺季。

珠江啤酒厂的工作人员也透露,他们为迎接消费旺季的调整活动包括加大套餐压货、执行开点优惠夜莺活动开拓烧烤档,加大奖盖投放比例、经销商赊销月结,并增多常规推广活动的频次等。

雪花啤酒厂则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开始压满终端库存,以增加公司销量并迎接旷日持久的人气高峰期。尽管这些措施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其力度却明显加大。这是因为企业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才能生存下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每家每户都必须努力争取自己的位置。

资料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多起并购事件发生,这些事件进一步巩固了华润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股权控制方的地位。此外,还有400多家中小型企业瓜分剩余25%的市场份额,使得整个行业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一些国产品牌将继续发力中高端产品,而进口品牌则可能会逐渐占领更高端市场。虽然当前进口品牌仅占中国市场1.5%,但随着消费者的品味提升,它们很可能会持续增长,并影响本土产业发展方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品牌将被边缘化,因为它们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持竞争力,比如优化产品结构、高端化趋势等策略。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一些企业还选择抬高价格,以减少成本或改善利润率。一位销售人员指出,这种涨价通常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运费增加所引起,并且只限于部分区域,如燕京啤酒在北京宣布提价的情况那样。但这种做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业绩尚未可知,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整体销售情况。

总之,无论是在产品开发、营销策略还是价格管理方面,都可以看出各大brewery都在积极应对挑战,并试图利用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获得回报。而对于2017年的整个行业来说,无论是从业绩还是从消费习惯角度看,都似乎缺乏一个确凿的事实——即便如此,大众仍然乐观地期待着这一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