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的历史悠久,但在现代消费市场中,许多人对它知之甚少。《中国酒业》杂志近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即便是在传统市场强劲的京津冀地区,人们对于黄酒的认知度也远远不如白酒和红酒。25岁的小刘是一名软件开发师,他对各种白酒都有所了解,但当谈及黄酒时,他的心情变得尴尬。他认为黄酒就像一种与豆汁相似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口感上酸涩,不适应快速消费环境。“黄酒文化美丽”,但历史终究是过去,而现在北方消费者并不认同其口感。
除了口感问题外,价格也是一个挑战。即便是高端黄酒,其价格也只能到百元左右,这无法彰显品味。在亲朋好友聚会中,用一坛子黄酒推杯换盏似乎也不太现实。这就是小刘为何对黄 酒下的定义。
李芸,一位绍兴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于绍兴老窖的 黄 酒依旧怀念不已。她家里的客人常笑称,她把料油搬上了桌。而她试图让大家喝 黄 酒,但这款产品一直未能获得客人的青睐。长此以往,只有她自己才会在佐餐时饮用一杯。而她认为北方人之所以将 黄 酒与料油相提并论,是因为价格因素影响。如果 白 酒与 黄 酒价格相当,或许他们就会选择任何一种。但恰恰的是, 黄 酎 的价格低于大料、味精甚至一些陈醋,这使得它在烹饪过程中难以被接受。
林良,一名学生,没有挑剔舌头,对任何饮品都不会觉得不好。但对于他来说,没有接触过 黄 醇。他知道“女儿红”这个牌子,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当记者告诉他“女儿红”其实是黄酿,他感到非常惊喜,因为那个品牌曾经通过电视广告深刻印象化他。但那时候他还不能喝东西,所以等到懂得饮用的时刻,“女儿红”已经不再见了。
经销商们面临一个困境:如何将健康理念融入到销售中,同时又要应对北方市场冷淡的情绪。一位代理 “女儿红”的商家邹先生表示,他们虽然开始从高档市场切入,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品牌壁垒,因此机会很多。但同时,由于价格上的限制,让他们很难获得高利润。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餐饮渠道中的白葡萄牙水从30元涨至100多元,而葡萄水则从48元涨至168元,而这些提升都没有发生在横纶身上,它仍然停留在20元左右。这意味着,要想让橙色走向全国,就必须有几个响亮的品牌来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