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里陈列着大量诗词佳作、名人题词,或文雅,或华丽,或庄严凝重,或清新活泼,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刘沛龙(原五粮液酒厂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最喜欢的,却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数学家华罗庚的那首五言诗。每每陪同客人参观酒文化博览馆,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引领客人,驻足在镌刻着华老诗句的石壁前。
这不,此刻的他,正兴致勃勃地向四川省外一个科研机构的客人介绍华罗庚的诗:
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
省粮五百担,产量增五成。
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
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这也难怪,刘沛龙对这首诗感情很深:“是啊,华老这首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抒情写景或应和游戏之作,而是见证着五粮液推广优选法、开发低度酒科研历程和工作绩效的有感而发啊。”
那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再度浮现在刘沛龙脑际……
1972年,有外商提出,希望能销售五粮液低度酒。在国外,低度酒占据着主导地位。
“术业有专攻”,看似简单的低度酒,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多掺点水就能行的。这是一个对酒质的全新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研制高度五粮液还要难。
作为全国率先研发低度白酒的酒企之一,五粮液酒厂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着手开展该项工作,这“第一个吃螃蟹”的道路,注定是漫长而曲折的。
技术攻关活动经历了六年试验,但是,依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刘沛龙不言放弃,夜以继日地坚持着“黑暗中的苦斗”。
1978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率领一个小分队来四川推广他发明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刘沛龙参加了小分队在宜宾的活动,并听了多次讲学。五粮液酒厂也成立了双选办公室,专事“双法”推广工作。刘沛龙如鱼得水,立即学以致用。他带领科研组先用优选法对低度酒的最佳度数进行优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较、分析和试验,终于在酒度50°与30°之间,用0.618法进行优选,选出了39°和35°这两个最佳度数,明确了低度酒开发的目标定位。同时,运用统筹法,全面优化低度酒攻关的各个环节,清理、处置相关因素,不断积累着低度酒试制成功的必然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酒降度之谜终于解开了!原来担心的致浊程度和析出物状态已达到预期效果,经过过滤处理后,低度酒酒体晶莹、碧透,像高度酒那样无色透明。经专家品评鉴定,五粮液低度酒依然保持着“各味谐调”、“恰到好处”、“酒味全面”的风格特点,同样浓香醇厚,芬芳诱人。
“这可是五粮液走出国门的关键一步啊。”由衷的喜悦和激动,一下子驱散了攻关小组连日来的疲惫,“中国白酒出口有希望了!”
喜庆之余,刘沛龙满怀感激,亲手装了两瓶39°和35°低度酒,送给“0.618”法的创始人、德高望重的华罗庚教授,并在酒瓶上用小纸块贴上了无限感慨而又兴奋不已的两句话:“六年未成功,双法出成果。”
优选法和统筹法指导五粮液低度酒成功开发的喜讯,使年近古稀、饱受心肌梗塞疾病折磨的华罗庚教授十分兴奋。为此,华老先生亲自赋诗一首,以表祝贺!
“这是一首好诗。”颇具文学修养的科研机构考察团领队王高工兴奋地赞叹,“难得啊!”
王高工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他对“华诗”的解读。他说,首联“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实话实说,直奔主题,点出了优选法推广者的名称和“中国名酒”的身份;一个“醇”字,表达出五粮液酒最为典型的品质和风味特征,很得要领;“更醇”从何而来,优选不可没!第二联“省粮五百担,产量增五成”,高度凝练地列出五粮液推广优选法取得的突出绩效。这非常符合作者作为科学界泰斗“用事实说话”的处事作风,个性十分鲜明。
“后面两联很妙。”王高工显然已经陶醉于华诗的意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诗人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幽默,设想古代著名饮者因为不能享用五粮液美酒的遗憾,表达出对科学方法酿出好酒的由衷赞美!”
听着王高工入情入理的侃侃而谈,人们享受着“华诗”引发共鸣带来的愉悦,亲切而深刻地领略到了华罗庚那种科学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