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年份酒”火得一塌糊涂,一方面借助老酒的概念推陈出新,一方面出于品牌溢价的考量,酒企都搭上了年份酒的便车。现在一个酒厂要是没有年份酒,就像出门不戴口罩。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年份酒大约分为七类。
第一类,是口感年的产品,这是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比如茅台十五年的、三十年的、五十年的以及八十年的产品。2019年,有位叫邢连超的律师在成都起诉贵州茅台,因为他们说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份。如果贵州茅台给出的解释是陈年茅台并不是指储藏到一定年龄,而是使用年龄不低于15年的精心勾兑而成,那么这一类称之为“口感年度”。第二类,是混合年度,这种设计者很聪明伶俐,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概念产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注明每个年代比例。
第三类,就是商标周年,它充分运用合理性制造概念,比如古井贡注册了“原浆”的商标,但后面的序号没说明清楚。消费者会自以为是。但商标局显示最近有一家企业申请注册33类商标,如“十五基”、“二十基”,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推出周年做准备。而且名字真是聪明伶俐。第四类,就是窖龄周年,它夸张指的是窖龄不间断使用,不管多长时间,都可以打造高端产品。
第五类就是数字周年,这很单纯,就是个骗术。在包装上注明个数字,比如20或者30,然后取个奇怪名字,比如酱8和酱9。这也是业内所希望的让消费者误以为有特殊含义。而第六和第七就更简单了,坛储和瓶储都是白日梦想,只不过坛存可能是一堆空壶也可能真的珍宝;瓶存则直接宣告自己老但未必真实。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大多数这些周年只是个数字而已,没有鉴定标准,更没有生产环节监督体系,所以真假难辨。但它们却成了营销工具,用来吸引消费者追求虚幻美好的东西,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件永不过时的情谜。不过,我们作为消费者还是应该明白,不需要过分追求那些名目用的「终极」、「传统」的名词,只要好喝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