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发展的关键是价格回归 —— 如花雕黄酒寻求合理价格线
在中国酒类市场,黄酒曾经占据主流地位,但近年来其销售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百年前到十年前,再到如今,黄酒的销售额虽然增加,但占比却持续减少。这一现象背后,价格问题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而黄酒未能及时跟上这一步伐。企业在包装、营销、人才结构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在价格方面,黄酒显得过于低估。
回顾过去二十年的葡萄酒市场,我们发现茅台、洋河以及葡萄酒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期间,一瓶茅台或洋河的成本翻倍,而葡萄wine则从几元一瓶提升至两百元以上。而对于绍兴白干,每次也只是简单涨价,并没有伴随着品质提升或品牌形象改善。
然而,与其他高档古代酿造产品相比,如日本松本清水寺产的“天然之水”、“法国香槟”的特种葡萄牙红利普特夫克·马萨雷尔斯(Veuve Clicquot)等,其价格反而更加稳定且具有较强竞争力。这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要考虑自身产品价值,还需关注国际市场对同类产品的认可与评价标准。
为了让绍兴白干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此外,还必须调整生产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并确保能够维持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让绍兴白干回到一个更为合理的地位——即使可能会面临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压力,但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和品牌建设力的增强。
因此,现在正是时候,让主流黄酒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让企业获得足够利润以支持创新,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关系到绍兴白干,也关系到了整个中华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是对我们每个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份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