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我,赵启民,一名圣约翰大学附中学生,以第一视角,记录下了我和堂兄赵双喜在上海的一段生活经历。我们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前后,那个北伐战争即将开始,而我们却沉浸在日常生活的小确幸之中。
每天清晨,我们会听到弄堂外阿婆们的闲聊声,他们用方言交谈着彼此的新闻和八卦。我的名字“启民”,由家父给定意为开启,是他希望我能开创一番事业。我和堂兄双喜共租住在一个小木屋里,这种楼房虽然简陋,但声音却传得很远。
我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的人,他对待教育极为重视,所以我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穿上西装去学校,每次出门都要梳理好头发戴上金丝眼镜,这是我们学校里的标准打扮。在校内,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一起讨论未来的事业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关注政治局势,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于未来的重要性。当时政府推行改革,我们是改革后的第一批学生,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学,并且考虑如何将来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在这期间,我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共同探讨未来,激励彼此向更高目标迈进。
工作日结束后,我的堂兄会带我去商行看他工作。他是一名高级职员,每月收入40元,是我们那时期不多见的大额收入。而普通职员每月仅20元,上班族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辛勤工作。商行点验银元的时候,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账房先生使用实木板存放银币,即使是这样奢侈的情景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周末晚上,当电影票价降至1.02元时,我们决定去大剧院看电影。那是一个充满欢笑与感动的夜晚,看完《淘金记》之后,我们的心情格外愉快。然而就在那时候,不知何故,大量英国士兵带着大炮经过街道,在灯红酒绿的地方炫耀地前往租界防卫。这让我意识到战争阴霾正在逼近我们的城市。
回望过去,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挑战的小确幸,如今已成为难以复制的往昔。在那个时代,没有太多人能够拥有稳定的居住条件、衣物或财富。但就是这样的环境,也孕育出了上海独特而坚韧不拔的人性精神——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可以通过穿西装革履展现自尊和身份地位。这是我学习到的最宝贵的一课——面对困境,只要保持积极乐观,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