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再次成为焦点:从“酒鬼酒”事件到农业银行的责任探索
在食品安全的长河中,塑化剂再次浮出水面。这一次,它是通过“酒鬼酒”的包装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邻苯二甲酸酯,这种常见的塑化剂,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已经被西方国家禁止,但它似乎又回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不仅涉及到生产企业,更是整个行业和供应链上下游都需要共同反思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看的是包装材料本身。PE、PS、PP、PET和PC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但它们直接接触食物,因此对食品安全影响巨大。国家有相关标准,但细节上的完善还需继续努力。
其次,上游石化企业应该将产品分为食品级和工业级,以确保生产出的原料品质可靠。而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则需要树立社会责任,规范生产环境、检验手段以及原材料使用,每年定期送检,以自觉遵守社会准则,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PE密封垫片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一方面,化学发泡垫存在气体分解问题,如一氧化碳和氨气等有害气体;另一方面,物理发泡垫则没有这些问题,而且正己烷浸出值低于国标50%以上,其食品安全性更可靠。
除了PE,还有PC(聚碳酸酯)的影响。在国内,由于单体双酚A可能会影响激素分泌,对婴幼儿尤其危害,大多数企业已将PC改为PET。但涂料和油墨虽然不直接接触内容物,也不能忽视,因为它们可以间接影响内容物或口中摄入。此外,不仅内涂料应控制重金属含量,还应确保涂层充分固化以避免小分子间接侵入。
最后,对于防伪瓶盖供应商而言,“塑化剂”事件提醒我们选择大的供应商,他们通常具备更强的事业心,有系统保障,并且检测手段完备。此外,物理发泡垫只比化学发泡垫贵0.05元左右,却能提供更高的食品安全性;同时,放弃PC转向PET也是明智之选。这场风波让同行警醒了,让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将国民健康放在首位,这样的事件就不会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