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再次成为焦点,邻苯二甲酸酯——一种常见的塑化剂,以增塑剂之名广泛应用于塑料生产。历史上,它曾在食品包装PVC密封垫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西方国家发现其对人体有潜在风险后被禁用。在“酒鬼酒”事件中,尽管原则上不应将塑化剂用于食品,但检测结果令人困惑。这需要专业机构提供可靠证据。食品安全问题迫切需要行业各环节深入思考。
一、包装材料的影响与反思:
包装材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PE、PS、PP、PET和PC等材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其直接接触内容物,对食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标准虽已存在,但细节完善空间大,企业需加强掌握。
以上材质通常无增塑剂添加,不需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但应从存在问题出发,对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石化企业的反思:
石油制品分为多种级别,包括食品级和工业级。统货往往含有正己烷浸出值超标的问题,因此生产者应具备检验手段,并选择合适产品。此外,最好是将产品分为不同级别,以确保食安需求得到满足。
(二)生产企业的反思:
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在管理上建立系统规范。包括环境控制、检验手段及原材料使用均须以食安角度考虑,每年定期送检至权威部门,并遵守社会准则,为长远发展奠基。
二、PE密封垫片对食安的影响:
PVC垫片虽然较少使用,由于遇高温会释放氯气等有害气体及添加增塑剂缺点,不推荐使用或生产。
PE发泡垫片被广泛用于各种包装,因化学或物理工艺两种方式制成。
a) 化学发泡工艺产品由于工艺缺陷,有以下风险:
分解时释放一氧化碳及氨气等刺激性气体。
螺杆效率低增加温度,使PE降解颜色变黄;自由基生成超标值引起正己烷浸出量超过国标;荧光增白剂可能引发癌症报告频现。
b) 物理发泡PE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和更低的正己烷浸出值,是目前国内推广应用最早且最先进的一种方法,避免了化学法所带来的所有缺点,同时符合国标50%以上要求,更可靠。
PC聚碳酸酯由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缩聚而成,而单体双酚A会干扰人的激素平衡尤其危害婴幼儿,因此改用PET以保证饮用水安全性得到了普遍认可。
涂料与油墨不直接接触但间接影响,如涂层重金属含量控制以及涂层固化程度决定了是否能保持内外涂层稳定性防止小分子迁移;铝防伪瓶盖加工导致变形严重要求涂层柔韧性良好,有些非规范供应商采用交联密度低代替柔韧性的涂料以满足冲压要求建议选购大的供应商耐水煮涂料以控制水分子的迁移减少潜在风险。
三、酒企对于包装材料选择上的反思:
“酒鬼酒”事件对业界造成巨大打击,但作为制造者应吸取教训并采取预防措施,比如优先选用大型供应商提供的大宗配件,以及尽早转向物理发泡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此次警示提醒同行必须把国民健康置于首位,一旦发现任何疑虑,就要立刻采取行动,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