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酒类企业纷纷将他们视为潜在目标。传统酒业正在经历一个“减龄”热潮,从青春系列到文化酒,再到迷你瓶和新奇口味的推出,这些创新措施旨在吸引年轻人。甚至一些品牌尝试将零糖、无脂、低卡路里概念融入产品中,以营造时尚、新潮的饮酒氛围。但即便有如此多样化的产品和高端定位,似乎也未能真正触动年轻人的心。行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曾红极一时的小酒品牌,如2019年的30亿元收入后,其留存率和复购率却低得可怜。

有人认为:“年轻人不喝酒,是因为还不到时候。”但是否真的会有一天,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端起杯子?面对这个问题,专家、资本和企业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近期因年轻人拒绝敬或罚酒而引发的社会新闻频现,反映了这一代对于生活态度——如果不喜欢,就不会去做。而过去,“聚餐”代表着秩序与阶层文化,而饮酒被视为社交工具与情感联系者,但这种“饮俗”,面对追求自我个性的新一代,被贴上了“落伍”的标签。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不如直接强行销售,而是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将产品设计成符合个人喜好的形式。这比问责“你为什么不喝?”更有效,比如提供适合疲劳缓解或者醒神快捷等功能性选择,而非仅仅追求外观上的时尚或网红效应。品质胜于包装,独特胜过跟风,以及深入了解需求胜过盲目猜测,是实现长远发展之道。此外,还需避免忽略用户实际需要,比如健康与体验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噱头和标签。在这场关于如何赢得年轻消费者的游戏中,与其像力挽狂澜般努力,不如静听他们的心声,用心理解,他们想要什么样的饮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