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金旼旼)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等诸多国际场合,贸易保护主义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施行的贸易保护措施却日甚一日。中国正成为这些措施的受害者。统计显示,去年10月至今年5月中国已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9起,涉案金额91.56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案同比上升18.8%,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涉及中国产品。6月下旬,美国在10天内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三项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油井管案涉案金额达32亿美元;欧盟上半年新发起两项反倾销调查均针对中国,正式采取的三项反倾销措施也都指向中国,并对中国线材、铝箔和无缝钢管作出了反倾销初裁。不只是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阿根廷、俄罗斯、印度等贸易伙伴也开始采取种种限制进口措施。例如,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去年下半年印度提起的42起反倾销调查中,中国是被调查最多的国家,其贸易保护措施频率之密令人咋舌。中国如今面临的也不仅是“两反两保”的传统保护措施,还包括各种以技术、安全、环保为名的隐性贸易壁垒,例如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等。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投资保护主义风险,如近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阻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今天已成为国际共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必赘述。但一些国家仅在口号上积极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却相反。导致这种情况的心理原因在于所谓“囚徒困境”,一国坚持贸易开放时不能信任对方会报以同样的诚意,因而采取优先自保的对策。而其现实原因,还在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对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危机导致国内部分行业失业加剧,这部分利益受损者往往游说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保持外贸盈余是其核心经济政策,当经济危机导致出口下滑时,政府往往倾向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持盈余;而对印度等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体,遇到外部冲击时首先倾向保护国内产业。实际上,上述原因都不足以成为奉行贸易保护的理由。首先,任何国家“先发制人”的贸易保护措施都可能招来报复而导致贸易战。其次,贸易保护措施或许暂时有利于个别行业,但却会牺牲其他出口行业利益;或许暂时有利于个别生产企业,却会牺牲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重要的是,贸易保护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竞争力,反而容易成为忽视内部改革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和提升竞争力的借口。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自然演化结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从1990年的38.7%迅速升至2007年的69.5%,各国经济关联度大大加强。维护贸易开放的诚意与力度,将直接决定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对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切实遵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通过沟通深化互信和理解,破解“囚徒困境”,避免眼前、把握长远利益,才是明智之举。而对中国企业来说,首先应该致力于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不可替代性,也必须善于利用国际规则维护己方正当利益,同时还要提高应对隐性贸易壁垒的预见性。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