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啤酒行业,有一句名言:“比利时人玩酵母,德国人玩麦芽,美国人玩花朵,中国啤酒玩水。”这四种原材料的差异化对于品鉴者而言,就像怡宝和农夫山泉的区别,但也有一部分高端消费者能感受到这些微妙的不同。这就是中国地理啤酒特色了。在我国,只有淡拉格和超淡型拉格的区别。物流发展不足成为了瓶颈,也是败因,那么那些地区特色啤酒都去哪里了呢?

1949年,我国啤酒总产量只有7000吨,而白酒则达到了10.8万吨,比之为零头还要少。直到1986年,大约开始形成了每个地区的地产啤酒模式。这个特色建立在运输半径非常短的情况下,当时很多地方无法供应太远的地方。但随着人们接受度提高,价格低廉成为刚需性产品,对于当时生产规模有限的大型工业化生产厂来说,这些成本增加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1994年出现了雪花,它打破了这种局面,并购再并购改变了整个行业格局。大多数曾经自主品牌消失,不仅如此,在收购过程中,一线军团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雪花为代表,将收购过的所有企业改造成雪花生产基地,以此来强化品牌;另一派如燕京,则保留了一些区域品牌,如漓泉等。

然而,如今许多老牌业绩下降,而一些传统地产如上海力波、金陵、趵突泉等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只剩下几条线上销售渠道供怀旧者寻觅。而对于80后90后的消费者,这些地方味儿带来的记忆至关重要,他们长大后,却发现这些曾经珍贵的饮品不见踪影。

尽管如此,泰山鲜啤概念依旧深受欢迎,它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反映出物流发展对行业影响。当物流进一步提升,或将催生新的行业格局,让时间来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