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药酒配方与古代中药方剂一样,缺乏明确的名称。在出土于马王堆的帛书中记载的药酒配方,也没有特定的名字。这种情况在唐代时期的医书中仍然常见,如《千金要方·脾脏下》中的“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以及《外台秘要》卷十五中的“疗风痹瘾疹方”。最早出现以单一草药或主要成分命名的药酒,可追溯到先秦和汉代,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的“红兰花酒”。这些方法后来成为了后世命名新制剂的一种重要途径。
自汉代开始,命名药酒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单味草药制作而成,以其本身名称为称呼,如羌活酒。
由两味草药结合制成,大多数二者联合使用,并以两者的名字共同作为标识,如五倍子白矾酒。
多味草药组合而成,通常选择一个或两个主体植物作为命名,或采用简洁易记的手法如五蛇酒、五精酒等。
以人名为题目,如仓公酒、史国公酒、北地太守 酒等,以纪念之意著称。
有时也会将人名与草藥名稱或功效相结合,比如崔氏地黄 酒、周公百岁 酒等。
以功能治疗为基准进行命名,如安胎当归酿造用于补血养阴;愈风酿造用于治疗风寒;红颜酿造用于美容护肤;腰痛酿造用于缓解腰部疼痛。此类命名手法在传统中占据了相当比例。
7 最后,还有一些从不同角度着眼来定位和命名,这些包括白色用料制成的白色饮品(如白衣仙子),玉液清香雅致(玉液),紫色用料制成紫色饮品(紫醇)以及戊戌年份所产物质(戊戌)。尽管数量有限,但这类特殊之处让每一种都具有独特性。至于更具体分类,《本草纲目》详细记录了69个不同的类型可用作治疗疾病,而这69个类型均采用黄色的米浆作为基础原料。一例是米浆:行气通络,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润泽皮肤并去除湿气,以及消除桐油毒性;另一个例子是五加皮浆:适合支撑身体疲劳,缓解风湿疼痛,同时填充精髓和强健筋骨。而其他还包括地黄浆:补虚弱,壮筋骨且通血脉,对腹胀有益效果;当归浆:调节女子月经周期,对心情失衡亦有效果,以及枸杞叶茶:补充虚弱精力,不仅能去除冷感,还能帮助眼睛恢复健康状态。此外还有茴香叶茶,可以解决肾结石的问题。
中国式保健饮品既融入了医学实践,也包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现在,在医学界被接受并广泛应用。这使得中国传统医疗体系能够同时兼顾现代科学发展,同时保持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从古籍文献到现代临床应用,每一种可能都包含了过去病症描述和今天我们认识到的疾病信息,使得这个领域丰富且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