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从工业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们其实一直在喝的是啤水,而非真正的啤酒。20多年前,工业制成的啤酒确实是爽口且可口,但如今,即使是一瓶或两瓶,也容易导致不适,这并非因为个人对饮酒容忍度降低,而是由于生产商在酿造过程中做了调整。你是否想了解这些年国内啤酒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国产啤酒面临困境,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问题。在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仍然是工业淡薄的啤酒,这种类型通常含有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清爽感。麦芽比例减少,大米比例增加,这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品牌的一种普遍做法。而青岛 啤酒作为代表,在2002年的成本结构中,麦芽占比高达60%,而大米仅占1%;到了2010年,大米比例却升至40%以上。这意味着,大米从原来的辅料变成了主料。

这种趋势在许多国产品牌中都存在,因此现在的大量工业淡薄啤水,其原麦汁浓度往往低于11P,一般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下降,副产物也随之减少,使得风味变得更加淡漠。相比之下,那些拥有进口选择的人发现,他们可以享受到更为丰富、香气浓郁、泡沫绵密的地道德国或比利时风格的精酿或者纯酿品质。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我国进口啤酒销量持续增长50%至80%,这直接影响到了国内企业的地位。超市货架上的新兴进口品牌逐渐增多,其中包括严格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美式风格,以及品种繁多的小巧白色比利时款式。此外,还有手工精酿运动,它以传统方法和全麦为特点,由小型独立制造商制作,并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心。

对于那些曾经喝过自家村庄散装质量好但后来改名易失去原味的大众化产品感到失望的人来说,现在知道更多关于如何区分不同类型与质量标准可能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改变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