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们实际上是在饮用的是啤水,而非真正的啤酒。工业化生产的啤酒在二十多年前确实是爽口且可享受,但现在喝了几瓶后超过四瓶就会感到不适,这可能并非因为个人的饮酒能力下降,而是由于现代制造商所采取的手段改变了。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年国内生产商都做了哪些事情。你并不在饮用真正的啤酒,而是一种被称为“工业淡”的产品。这类产品通常会使用大米和玉米等淀粉类辅料来降低麦芽和花草比例,从而使得口感更加清爽,同时也能显著减少成本。虽然这样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再是个秘密,但中国市场上的这种现象却日益严重。
青岛啤酒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在2002年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主导地位,大米仅占一小部分。而到了2010年,大米则成为主要原料之一。这个趋势在国内其他主要酿造厂家中同样存在,导致目前国产工业淡品质较差,其原麦汁浓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降低时,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也随之减少,使得风味变得越来越淡。
与此同时,一瓶普通啤酒的大部分成本来自于包装材料(约30%),其次是销售、分销以及其他费用(各20%),然后是制造、能源和人工成本(约16%)。最低的是原料成本,如水、麦芽及花草等,只占14%。
人们对国产淡品质有着深深的情绪投入,即便如此,如果没有进口品牌出现,那么人们很可能仍旧选择继续购买国产产品。然而,当进口品牌开始大量涌入市场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我国进口啤酒销量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50%-80%,逐渐蚕食掉了国内企业的地盘。
自2012年起,大型超市货架上就开始出现以前未曾见过的外国品牌,其中包括德国巴伐利亚地区以纯酿法闻名的一系列产品。这些德国精酿品质高,有着浓郁的大麦香气和醇厚的风味,以及丰富而扎实的泡沫。此外,还有来自比利时各种多样的 啪滴 的尝试,让消费者体验到活生生的发酵过程。而近期,则是手工精酿运动的一波流行,它涉及全麦制作的小规模独立制作者,以传统方法制作出独特风味的人们喜爱这类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而对于那些经历过好转后的家庭来说,他们更难以接受那一款淡薄无力般的问题性质所带来的失望。(最近听说我们老家的某家知名啤酒店业已经倒闭,那时候父亲春节期间带回散装回家的记忆依然鲜明;当那个知名品牌收购本地火车进大麦之后,不久即发生变故,口感也随之下滑,最终走向破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关注@如意甘肃号 点击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