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从工业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们其实在饮用的是一种淡化了口感的啤酒,而非真正的啤酒。二十多年前,工业生产的啤酒确实具有爽口特性,但现在即使是几瓶,也可能导致不适,这并非因为个人的酒量下降,而是由于现代制造商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改变了原料和酿造过程。
让我们探究这些年国内主要生产商所采取的手段。你喝到的这款国产啤水,其实是一种常见于夜宵或者街头小吃摊位上的淡味型产品。这种淡味型产品通过在原料中加入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助材料,以及降低麦芽和啤花比例来实现成本的大幅度减少。这个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秘密。在中国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这样的工业淡味型产品。
问题出在于,在酿造过程中,大米使用比例逐渐增加,这就有些失去了本来的道理,以青岛为例,从2002年的成本构成来看,麦芽占据了主导地位,大米仅占比小部分;到了2010年,大米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这意味着原本作为辅助的大米,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主料”。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几个主要生产厂家中也普遍存在。
结果导致目前国产工业淡味型产品中的原麦汁浓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降低时,发酵副产物减少,风味也随之变淡。与十几年前的那种品质相比,如今烧烤再好吃配上这样的产业标准化后的大众饮用品也显得有些可惜。
国内专业工程师认为,从经济效益上讲,一瓶含有11P以上浓度的纯正原麦汁制成的真实啤酒非常不划算,因此大量添加辅助剂,并控制原麦汁浓度维持较低水平,就成为了国内大部分品牌选择性的策略之一。一瓶售价以包装材料居首(约30%)、销售分销及其他费用(20%)、制造能源人工(16%)为次,然后才是最低的一环,即所谓“基础”——水、大麦及花卉等费用只占14%.
你喝的是不是只是水和忧伤?没有对比,便没有差距!尽管人们对于国产淡味型“积怨已久”,但若不是前些年的进口啤酒开始频繁出现,那恐怕还要继续忍受那些仿佛错觉般难以入口的情形。不过毕竟,没有对比,便没有差距。
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啤酒销量自2012至2015四连冠增速保持50%-80%,挪动了国外企业市场份额。而从那时起,大型超市货架上便逐渐出现曾未见过的小众品牌。此起彼伏先后登场的是严格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精酿坊出品,以及品种繁多、风格独特的小清新白色精酿坊出品。这两者都远离了任何化学处理或高温消毒,使得每一滴液体似乎都充满活力,让人感受到它持续发酵带来的独特风情。而后,又有一股手工艺匠精神涌现出来,为此我国亦产生了一批热衷于传统方法全麸制作而又细心打磨的小规模独立精致坊工作室,他们提供给我们更加复杂且丰富多彩的地球气息,每一杯都是一个故事,它们源自美国最初兴起的一个运动,并迅速引领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追求更深层次意义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其中包括自己制作自己的食物、尤其是自己制作自己的食品饮料领域中的复古与创新结合体验如同微观宇宙一般美丽而又神秘,让人们回忆起过去,却又无法完全忘记当下的快乐与痛苦。(最近听说家乡老家的某知名品牌走向破产,这让我想起来父亲提到过,我们老家的散装蓝天白云似的春节聚餐时代,那时候农村办宴席的时候用的还是散装蓝天白云;那个时候火车运送大 麦,有专门收购我们的老日子被知名品牌收购后,无论如何找不到那样的美好的感觉,不禁让我思考:这是否预示着所有地方都将走向相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