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那时候站在河对面喊这边,要靠吼,就这样吼。”


在郎酒二郎滩生态酿酒区,酒业大师、行业泰斗季克良望着赤水河对面的贵州茅台和兴义厂区,忍不住想起了当年两岸酿酒人交流的场景。


这次再访郎酒,是因为“回味品味”酒业传承与创新榜系列活动之“老名酒新成就|老评委走进中国名酒·郎酒暨品质研究院项目汇报研讨会”的举办。


老名酒新成就|老评委走进中国名酒·郎酒

暨品质研究院项目汇报研讨会

专家名单


王新国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主席、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


季克良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主席,酒业大师,第四届、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


祖训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名誉组长、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


秦书尧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


王贵玉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


徐占成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第四届全国评酒会评委、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特邀评委


张国强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第四届、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


徐立栋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观察委员、酒业资深媒体人


二郎滩生态酿酒区是郎酒历史最悠久的生态酿酒区,始于二十世纪初。


郎酒40年老名酒的故事,便是缘起二郎滩头。



老评委们在车间门口驻足郎酒六大生态酿酒区卫星图前,季克良的视线从茅台镇慢慢移到二郎镇,赤水河49公里酱酒黄金产区匍匐山谷之中。


此刻他或许在想,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眼,茅台如斯壮大,二郎滩上的郎酒也已向世界看齐。


车间大门处悬挂着郎酒的车间建设标准:窖池采用红砂石筑窖,容积为32立方米,单窖投粮量为15吨左右;窖泥精选赤水河延安的紫红泥,采用特殊工艺发酵而成;晾堂采用紫红泥、矿石灰、炉渣三种材料,经特殊工艺制备而成三合土地面。



《郎酒酱香产品企业内控准则》让透明化的“标准”成为企业的一种品质精神,在酿好酒的每一个环节扎实落地


在这个最老的生态酿酒区,老评委们体验到了最有科技含量的沉浸式酒厂参观。



车间中央,陈列着对紫红窖泥、红砂石、多种酿酒有益微生物的科普,再往前就是一处下沉式体验空间——窖池展示区。


步入地下,首先是一块“发酵温度曲线图”电子屏,显示温度监测数据,并设置了“发酵温度体验”装置,手伸进去,就能触摸到发酵中的粮食与微生物的真实温度。


猝不及防地被轻微烫了手,酱酒的高温发酵第一次如此具象化。


透过玻璃窗口,能清晰看到糟醅,旁边是窖池糟醅剖面图,从上往下分别是封窖泥、窖面糟、中层糟、窖底糟、窖底泥。



虽然封窖泥和窖底泥都采用紫红泥,但培植工艺和功能却不一样。封窖泥糯性好、富含耐高温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并且窖底泥矿物质丰富,黏性好,保证窖底香风味。


所谓酱酒,比拼的就是每道工序那最后1%是否做到极致


展示区还放了显微镜,可对酵母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进行观察。


郎酒七轮次酒的风味,也能在这里得到逐一体验,从第一轮次到第七轮次,都设置了闻香装置。



这处展示区,原本应该是一口窖池的位置,小小的空间里,规划了完善的酿造体验环节。体验之外,匠心酿造、极致品质、极致品味,也展现得清清楚楚。


在酒业数十年的老评委,即便看过无数酒厂,仍会被郎酒这份用心打动。


离开二郎滩生态酿酒区,一行人转到郎酒品质研究院综合楼。



从最老的酿酒区,到郎酒的科技前沿阵地,短短几分钟路程,郎酒努力了数十年。


到了综合楼,才知道车间的展示区仅是冰山一角。


数字化矩阵厅里,传感器回传来郎酒万口窖池的实时温度、湿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六大生态酿酒区的实况集中于此,头顶的圆环状屏幕时刻监测二郎镇的风速、风向、降雨量、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大气压力、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



酿造小试区和制曲小试区正在将最新的实验数据、科学技术、高精尖设备投入酿造实践,让科研与生产始终无缝衔接。


作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的平台,综合楼的产、学、研体系全方位地涵盖生态、原粮、制曲、酿造、酒体、设备、智能和生态


在综合楼里,老评委们看到了行业科研创新第一沃土,看到了一个与世界并肩发展的郎酒,看到了守正与创新、科技与人文、经典与时尚并重的名酒。


综合楼的科研历史展厅收藏了郎酒老厂长贺光武的亲笔信,题为《郎酒往事》。


他这样写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郎酒的过去,传承优秀的郎酒文化,让郎酒的光辉发扬光大,做大做强郎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天,郎酒荣获中国名酒40年之际,其光辉早已极大释放


过去许多年里,郎酒其实很少提及自己的名酒身份,只埋头做名酒质量。只不过,每一个来到郎酒庄园的人,都深刻体会过这座世界级白酒庄园的丰富与极致,都不免自然而然地感慨名酒的力量。



当老评委们漫步天宝洞中,那坛来自1984的佳酿,怕也忍不住摇曳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