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出发,驾车30分钟后抵达共乐镇新阳村,那里有一栋白色楼房显眼而重要,这就是村民们口中的“致富工厂”。工厂内,约三十台缝纫机排列整齐,村里的女工和邻近的女孩们忙碌着,每一套印有五粮液标志的包装都是她们精心制作的。边远山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场地,而在兴文县,有12个这样的小型生产场地正在运作。这些小型生产场地是五粮液集团公司“产业扶贫”项目的一部分,他们已经成为兴文县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车间"进村,让家门口实现就业,就像新阳村一样,它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年轻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家。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妇女成为了农村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她们除了照顾家庭成员和处理家务事,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增加收入。然而,由于缺乏支柱产业,使得这些愿望难以实现。

据了解,在新阳村有500多名留守妇女,她们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成了农民中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他们外出工作,家里没有人照看;如果留在本地,也没有什么可赚钱的地方。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女性这一群体的问题,这也直接关系到解决贫困问题。

2017年,一切发生了变化。当年的七月十二日,“扶贫车间”正式开业,并开始承接订单。这个项目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而且还让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生活,如今,“扶贫车间”已成为众多人的致富之路。

目前,五粮液集团公司已经投入100万元用于改造“扶贫车间”,并捐赠300台缝纫设备,同时提供技术培训、管理服务以及订单支持。此举不仅促进了当地500名女性就近就业,而且每年为社区带来了1200万元额外收入。

模式创新与企业合作共同谋求发展今年四月份,当时五粮液集团公司派出了50余位员工前往圣山家纺公司进行交流学习。在那里,他们参观了布料配送车间及产品生产线,从原料供应到加工流程再到技术培训,都亲身体验了一番。而圣山家的管理人员则向他们传授了一些技巧,以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以及操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这类学习活动屡次重演,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培养出了合格的产业工人。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参与就业的人员进行技能训练,“扶贫专班”曾经成功举办20天全脱产技能培训活动,为这项项目奠定基础。而且采取的是一种特殊模式,即企业+乡镇+制造点+受助者这样的结合方式,将那些愿意工作但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吸引过来,并实行按日计薪支付体系。此外,还鼓励集体资产利用,以便建设或改建更好的设施,同时加强招商引资,使得企业、乡镇以及受助者之间形成共赢局面。

这种模式极大降低了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是节约土地费、新建厂房费和人员培训费用;对于乡镇来说,是通过租赁给予增收机会;而对于受助者来说,则意味着稳定的高收入来源,无论是2000元以上每月还是超越标准都是一种巨大的改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