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0.6%,由负转正。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负增长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终于在年末突破了正负临界点。
在上个月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11月份物价由负转正究竟是一次短期的波动还是迎来了上涨的“拐点”?
有关专家表示,11月CPI转正并不意外,受经济持续回暖以及翘尾因素影响,12月和明年年初CPI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趋势。
符合调控预期食品因素占主导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CPI的上涨幅度与宏观调控的预期是基本一致的。年内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回暖,CPI的降幅也在不断缩小,由负转正只是时间问题。根据此前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的预测,11月份CPI将由负转正,12月可能继续增长达到1.0%,全年CPI呈稳步上升小幅回落的态势。
“CPI在11月份转正也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食品价格因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祁京梅表示,11月份,包括食用油、粮食、蔬菜等多种食用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了上涨,某些产品的上涨幅度还非常大。同时,国际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上大豆和糖的价格也在走高,对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也形成了不小的涨价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高达3.2%,比10月份1.6%的增幅扩大了一倍。
11月份以来,我国遭遇大面积降温及雨雪天气,造成了蔬菜、肉类等直接计入CPI的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推动CPI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据商务部的监测显现,11月9日到29日连续三周,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均持续上涨,幅度分别为0.6%、1.3%和1%。受季节因素影响,猪肉、鸡蛋、蔬菜价格都有不同幅度上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由于年内成品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造成了很大的上涨压力,传导至农产品价格也相应受到影响,再加上11月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也使食品价格出现了短期的季节性上涨。
[1] [2]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