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发展的关键是价格回归
在我看来,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黄酒没有跟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消费升级的步伐,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1990-2010年。黄酒落后了,落后的环节很多:包装、营销、人才结构、产品创新……尤其是价格。
二十年前,茅台多少钱一瓶,现在多少钱一瓶;二十年前,洋河卖的是大曲,如今卖的是“蓝色经典”;二十年前,葡萄酒刚刚为国人接受,卖的七、八元一瓶的“红葡萄酒”,如今全部变成了“橡木桶”,主线产品价格在两百元以上……二十年前,黄酒有散装有瓶装,散装一元左右、普通瓶装二、三元/瓶,如今,黄酒依然有散装有瓶装,但价格却被严重低估了。
可以说,它的平均价格是所有酒类产品中涨幅最小的,即不能赶上物价增长的速度。黄酒具有着“最中国”的文化底蕴,但其当前的价格并不符合“世界三大古酒”的称号,不符合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不符合产业环境对企业经营越来越严苛要求。另一方面,其成本(原材料和人工)又上涨极快。成本上升、价格低估、利润被压榨……种种因素导致竞争力越来越弱。
作为一个消费品,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样包装、何种口感、何种价格、何种推广模式。这不是简单地让你更便宜,而是要确保你的性价比超过了消费者的预期。当这个点触及时,你才会发现人们不再抛弃你,而是愿意拥抱你。
现在市场流传一种观点:传统黄酒市场主流餐饮应回到四五年前的葡萄酒水平。我赞同这一观点。在那时候,一些标杆葡萄wine开始出现,并且不同定位都有一款明星产品。而绍兴这类古老品牌,其价值与历史之美值得更多认可而非以低廉见长,更何况它未必比那些新兴品牌贵那么多。
我们认为,让绍兴等传统品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价值,是实现真正回归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意味着不仅要调整我们的售价,还要同步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整体体验,以满足现代顾客对于高端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的大潮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引那些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群,从而使得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推广,同时也能让行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要想让这片土地上的金色液体焕发光彩,就必须首先从恢复其合理的地位开始——这是给予每个人喝到好料子的机会,也是让每个企业获得应有的利润空间的手段。在这样的框架下,每个人都会受益,从业者到终端消费者,再到整个社会,都将因此受惠匪浅。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未来可能就不会有人提起当下的困境,只会谈论如何继续丰富这个领域,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向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