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再次成为焦点:从“酒鬼酒”事件的反思到行业自我完善
在食品安全的大幕下,塑化剂再次走上历史的舞台。它的学名是邻苯二甲酸酯,这种广泛用于塑料增塑剂的物质,在西方国家因对人体发育和生殖产生负面影响而被禁止用于食品包装。"酒鬼酒"事件中检测出塑化剂的事实,让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又有哪些隐情?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包装材料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PE、PS、PP、PET和PC等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的包装,但它们直接接触内容物,因此影响巨大。在生产过程中,这些材料不含任何增塑剂,但行业同仁应深入思考,对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彻底反思。
其次,上游石化企业需提升供货管理标准,将产品细分为食品级和工业级,以确保原料质量。而生产企业则需要树立社会责任,规范生产环境、检验手段和原材料使用,以定期送检并遵守社会准则,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PE密封垫片作为一种常见包装材料,其化学发泡工艺存在多个缺陷,如释放有害气体和氨气,以及颜色变黄的问题。此外,物理发泡工艺虽然更为可靠,但仍需严格控制加工条件以避免自由基生成。
PC材质虽然在瓶盖领域得到应用,却存在激素分泌问题,因此许多企业正在考虑改用PET材质。此外涂料与油墨虽不直接接触内容物,但重金属含量控制与涂层固化都关系重大,以防止间接污染。
最后,对于酒企而言,“酒鬼酒”事件提醒他们要更加谨慎选择供应商,并尽可能采用物理发泡垫片,而不是化学发泡垫片。同时,由于PC已被限制在婴幼儿奶瓶上使用,尽管没有完全禁止其在其他容器上的应用,但是考虑到PET更高的人类健康安全性,建议将连体筒改为PET材质。这场“酒鬼酒”事件无疑敲响了行业警钟,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根本上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