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请点击上方“河南省中医院 杏林医话”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了多少文人骚客的精神寄托。酒除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更是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中医中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黄酒又颇受青睐。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黄酒“主行药势,杀百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散寒湿气、养脾扶肝、除风下气,热饮甚良”。《黄帝内经》中称黄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故而“邪气来时,服之万全”。中医上讲,黄酒性热,味甘苦辛,有毒,大热,气味芳香,入心肝肺胃经;能中能散,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散寒、祛风之功效,可治疗风寒、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等。”
黄酒、啤酒、白酒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偏偏黄酒独得恩宠呢?
黄酒是以糯米、粳米或黍米为原料经酒药及曲中多种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而酿成的发酵原酒,一般含乙醇10%-20%,属于低度酿造酒。相比而言,白酒性烈,酒精度数过高;啤酒则度数过低,酒精含量太少;果酒多含有机酸,不宜与药物配伍。唯有黄酒恰到好处,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而且,黄酒中富含功能性低聚糖、γ-氨基丁酸(GABA)、生物活性肽、硒等多种有益成分。无怪乎《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米酒即黄酒)。
黄酒为饮送服中药的好处
增强疗效九分散中马钱子为君药,主要成分为番木鳖碱及马钱子碱;小活络丸中主要药味为制川乌、制草乌,主要化学成分为乌头碱。生物碱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以黄酒为药引,可提高生物碱类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矫正臭味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中都含有土鳖虫等含不良气味的中药,以黄酒为药引可起到矫臭、掩味的作用。引药达病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少腹逐瘀丸、五虎散、香附丸等均要求以黄酒为药引送服,目的是借助黄酒性热、通血脉等特点,行药势、助药力之功,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更好地发挥疗效。中药药引的使用依托于药之有性,以其升降、沉浮、缓和、增效的特质在经方中发挥引经归使、直达病所、减低药物毒性、促进疗效等作用。所以,药引需随证启用,不可胡乱添加。特别是酒又与多种药物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所以若以酒为引服药,需谨遵医嘱。
主编︱杨静谊 主编助理︱李昕 编辑︱廉万营 校对︱兰岚 美编︱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