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锅炉,品味一锅萝卜炖猪蹄儿,或者是排骨藕汤,再配上几碗热腾腾的上等黄酒,在冬日里弥漫的热气和散发的独特酒香,在房县人的记忆中,永远是平凡而又幸福的一段时光。记载显示,“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被视作“封疆御酒”。武则天时期,被贬的庐陵王李显,也因黄酒“解救”,渐生“日饮黄酒三小杯,不辞长作房陵人”的情怀。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房县西关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酒街”。几千年的传承,黄酒总是以美食或谈资形式,在逢年过节、筵席宴会,或宣扬城市名片浮夸中的主角位置,为满足了房县人嘴巴贪婪和空虚之瘾提供了满足。然而,对于真正品尝过房县与绍兴两种不同风味的人来说,无论如何,他们都倾向于更偏爱那份来自家的温暖与亲切感。

尽管不如绍兴那样有名,但追溯其源起,房县黄 酒比绍兴还要古老400年。当年楚王要尹吉甫向周宣王进贡,他带了一坛自产的“白茅”献给周宣王,那宝物呈上殿开坛满殿香,当即获得赞誉并被封为“封疆御酒”。后来尹吉甫也成为了太师,一代文治武功兼备的大才子。

据文献记载,房陵黄 酒兴盛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在那一年,大旱南北两河断流百姓无水可吃,而庐陵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派人寻找水源。一丛水灯草青叶滴翠引领他们挖出清泉,从此地裂树死草枯中涌现出神井圣水,更有幸酿出了香溢四季的佳酿。而这口井里的神奇之水,不仅解决了众多民众饮用困难,还让人们将其酿制成美味佳肴,最终命名为“房陵御酒”。

留乡亲吃一口饭远不及留他尝一口好喝的地道家常菜。对于那些异乡客人而言,即便他们带着饱腹的心情离开,也会对本地人的钟爱深受触动。而对于本地居民们来说,他们对这个传统食品的情感纽带牢不可破,就像张华田所描述:“没有黃雞不成席,只怕白米飯稀奇。”除了逢年过节作为待客必备外,这種傳統飲食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依赖一样存在。

从《房縣文化叢書》到《記載》,從清乾隆53年的《記載》到現今,這種對於黃雞熱愛與對於它的地位,它們似乎是一個共同語言,一個無法磨滅的情感印記。這就是為什麼當你邀請一個異鄉客來家裡喝杯新造出的黃雞,你會感到特別高興,因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感交流,一種能跨越遠方與親密相處間隔的小確幸。此刻,他們可能只需要一些酸萝卜、一碟蔬菜,即使如此,如果你的黃雞做得好,那么一切就都好說了。

然而,這條道路並非坦途。每當春雨降临,每当夏末秋初,他们必须关门停业,因为它们无法突破季节限制和自然规律。“没有谁能够违背季节去酿造。”许多制作者都明白这一点。这是一个薄利多劳行业,因为收入有限,因此许多青年选择离开寻求更好的机会。不过,有些企业却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比如2010年的初步投入1亿人民币开始试生产,并计划增加产量至12,000吨。而其他企业也积极参与展览会等活动,以推广这种地方特色产品。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商业化生产方法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其中机器蒸馏后的产品多了一分生硬与苦涩。

中国酿造工业协会秘书长沈振昌预测未来10年将迎来第二次巅峰时代,但对于像老赵这样的传统工匠们来说,这个趋势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期待。他决定再干两三年,然后就退休,说:“我已经老了,我做不了更多的事情。”

但即便这样,无数故事仍然隐藏在这些简单的话语之间,每一个故事都是关于家庭、关于文化、关于一种特殊情感——一种只有通过分享才能体验到的温暖。在这里,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那个属于自己地域的声音,那个只能用心去聆听才能听到声音。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有这些故事继续流传下去,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人说,“没有一个人能背离时间去酿造这款珍贵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