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发现自己被迫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我的餐桌,原本是快节奏生活的见证,也成为了我与“中国疫情”对抗的一线防御。
记得那天,当政府宣布全市进入封锁状态时,我感到一阵寒意从背后透过窗户吹来。自此之后,外出就成了一个奢侈的事物,而超市里那些刚补货的菜蔬和面包,如同战略资源一般,被抢购一空。我知道,这些都是人们恐慌的标志,但我决心不能让恐慌占据我的心房。
我决定继续做饭。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它代表着一种坚持和自给自足。在家门口停下,一辆辆送外卖的小摩托车变得稀少,而我的厨房,却充满了新的活力。每当锅铲敲击陶瓷,每当油香四溢,那种平静便悄然涌现。
每次炖汤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她总是在病痛时给我加温,让我感觉更安全。她告诉过我,无论何时,只要有热腾腾的食物,你就不会觉得孤单。但现在轮到我了。我将这些知识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们,他们围坐在桌边,看着妈妈忙碌地在厨房里跑来跑去,仿佛这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但这并不容易。一开始,我们家的储备非常有限,每次只能买一些必需品,还要避开人多的地方,因为那里可能藏有病毒。而且,有时候因为缺乏新鲜食材,菜肴也显得有些单调。但是我知道,只要我们能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就能度过难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家的餐桌上渐渐多了颜色和变化。不再是只有一两种菜色的重复,但是更多的是用剩余食材创造出来的情感和故事。当孩子们看着盘子上的美味,不禁露出了笑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无论环境如何变幻,都需要我们用爱去塑造、去维护,用我们的小确幸去抵御大风暴。
而今,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灯光下的餐桌旁享受晚餐,那份简单却又深刻的情感,是最好的安慰。在这个中国疫情笼罩下的日子里,我们用烹饪唤醒希望,用团聚治愈孤独,用爱为未来点亮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