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酒的由来:从豆香到品味的传承

在那不起眼的一次评酒会上,一个名字诞生了,它并不仅仅是对一款白酒的命名,而是一段故事、一种风味、一种文化。酱香型白酒,以其独有的豆类发酵时产生的香气而得名,这种醇厚、细腻的风味,让人回忆起那些悠远而温暖的情感。

然而,酱香型之所以被确立,其背后的故事要更为复杂和精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轻工业部为了振兴国民经济,举办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评酒会。这场评选虽然给了国产白酒以荣耀,但也暴露了当时缺乏科学研究,一切都基于“品德优良”、“广受好评”、“历史悠久”的口号进行评价。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原料和工艺,以及不同发酵设备,都能塑造出独特的声音。20世纪60年代,由李兴发带领的一支工作组,对茅台酒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其中隐藏着三大典型香气:一种是如同家常菜肴般温馨可亲的“酱香”,一种是如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般充满活力的“醇甜”,还有那沉稳且持久如古老窖藏般稳重舒适的“窖底”。

到了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那些糖化发酵剂开始显现它们独特的声音,将白酒分成了五大类别:浓郁而又丰富多样的浓香型、清新的米花一样纯净无暇清爽透亮的小麦类型、淡雅且略带几分神秘感的是米香型,还有那与众不同的其他类型。而那些未能划入前四类别中的,则统称为其他类型。

从此,“ 酱”与 “ 酒”的千年情缘终于走向成熟。每一次品尝,每一次赞美,都是在庆祝这份岁月沉淀出的风味,是对传统与现代结合所生的产物,是对生活中最真实最美好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