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酒企纷纷将他们视为目标人群。传统酒业于是掀起了一股年轻化“减龄”热潮,从青春标语系列酒到文化酒的搭车;从降低度数到迷你瓶身,从混搭软饮到新奇口味。各种新兴白酒、精酿啤酒、露酒和米酒频繁推出。这一波“酿造者们”,为了吸引年轻人,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策略。甚至把零糖零脂零卡概念应用于酒中,以营造一种讲究悠远文化、品味健康生活、享受时尚潮流的氛围,以此来打动年轻消费群体。但是,即便故事多姿多彩,格调高雅,风格前卫,也无法真正触及年轻人的心灵。行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曾红极一时的小众品牌在2019年的收入达到30亿元后,却陷入了增长的困境,有经销商表示老客户留存率和复购率都很低。
有人说:“年轻人不喝,是因为还不到时候。当他们年龄足够成熟,他们自然会端起杯子。”但面对这个问题,无论是专家还是资本还是企业,都未能给出一个确定答案。在近期社会上,因为年轻人在聚餐时拒绝敬礼或罚饮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暴露出这一代对于饮食乃至生活态度——简单来说,“不喜欢,就不喜欢”。过去,聚餐代表秩序与阶层,而饮料被认为是社交工具与情感连接器。但现在,这种“社会规则”,面对个性主义和自我追求的青年,被贴上了“落伍”与“愚蠢”的标签。
笔者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品牌应避免单纯强迫销售,而应该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再认同他们的消费习惯,并提供符合个人喜好的产品。比起直接质问“你为什么不喝”,更应量身定制,与之倾听并理解。“告别‘换瓶换水’”,传承千年的酿造文化意味着品质。如果通过饮用带来愉悦的人生体验,以及营造友好社交环境,那么创新重点就应当放在品质上而非仅仅包装设计或流量话题上。而不是短暂吸引眼球,更要深刻影响人们的心灵。
其二,我们必须放弃盲目跟风。一旦出现一个新的趋势,每个品牌似乎都会立即行动,但这往往导致过度竞争造成效应。这份尝试以独特风味使自己脱颖而出的努力才是关键。不管是一款葡萄牙美利坚尼威士忌卖得如何好,它总不能忽视它自身独特香气和口感才能长久存在于市场上。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成功,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摆脱那些肤浅分析,将一切归结为时间流逝所产生的情感变化,而非真实需求。在思考如何满足新一代消費者的实际需求,比如缓解疲劳,或减少宿醉等核心问题时,可以发现这些需要更加吸引力,而非外表上的光鲜亮丽,如八百年的工艺、三千年的窖藏等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