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从工业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实际上是在饮用的是啤水,而非真正的啤酒。几十年前,工业级别的啤酒是清爽可口的,一瓶几次无碍。但现在,即使只喝了几瓶,就会感到不适,这并非因为个人的酒量减弱,而是由于生产商在制造过程中作出了改变。你可能会想知道,在过去这些年里,国内啤酒厂家究竟做了些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开始使用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来降低麦芽和啤花比例,从而提高口感同时降低成本。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大米代替麦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实践。

国产淡薄味型啤酒一直是中国市场上的主流选择,但这种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青岛啤酒作为代表之一,其在2002年的生产成本中,大米仅占比小部分,而到了2010年,大米则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在这期间,大米从原本辅助性的角色转变为“主料”。这种现象在多数国产啤酒厂家中都有所体现。

结果导致目前国产淡薄味型原麦汁浓度偏低,只有8P-10P左右。当原麦汁浓度下降,副产物减少,自然也影响到风味。与此同时,一瓶产品的大部分成本来自于包装材料(约30%),其次是销售、分销及其他费用(各20%),制造、能源和人工(16%),最后才是水、麦芽及其他原料(14%)。你喝到的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像是伴随着忧伤的一种生活态度。

进口 啪力士

尽管人们对国产淡薄味型长期抱怨,但如果没有进口品牌出现,它们或许仍旧能得到人们接受。如果没有外界参照标准,我们可能就不会意识到差距。数据显示,我国进口 啪力的销量自2012年至2015年连续四年保持50%-80%以上增长率,并且逐渐侵蚀了国内市场份额。随着超市货架上出现更多新品牌,如严格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 啪力士,以及品类繁多的小清新白色 啪力士以及手工精酿运动,我们开始体验到更加复杂丰富的风味世界。

现在,当我们回望过去,那时候即便散装本地生意火车进的大麦时期,也能够享受到较为正宗的地道香气。而如今面临破产命运,你是否也觉得一些老牌企业走向末路似乎也是必然之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