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药酒配方与古代中药方剂一样,没有固定的名称。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的药酒配方,同样缺乏具体的名称。这种情况在唐代时期出版的医学著作中仍然常见,如《千金要方·脾胃疾病》中的“治下痢疾绞痛肠道泄泻难以治疗之方”,以及《外台秘要》的“疗风寒湿痹瘙疹之方”。最早出现命名的一种药酒,可以追溯到先秦和汉朝,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和《金匮要略》中的“红兰花酒”,多以单一草本或制成品中主体成分作为名字,这种命名方式后世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药酒命名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上的命名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单味草本制成的药酒,以其名称作为标识;2. 两味草本配合制成,通常将两者并列于一处;3. 多味草本混合制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关键原料作为名字,或采用简洁易记的手法进行命名,如五蛇、五精、五枝等;4. 以人名来命名某些藥酒,以纪念某位人物;5. 根据功效来定夺如安胎当归酒、愈风雨伤筋骨等。此外,还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选择,并直接使用其功能或作用来命名如八珍大补良等。此类类型在传统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至于现代分类标准,《本草纲目》详细记录了69款可用于治疗疾病的藥酒,其中每款均采用黄色米醇制作而成,有如下用途:米醇具有行气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降气解毒及桐油毒特性。而其他一些藥物也有各自独特功能,如枸杞子可以补虚弱益精髓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

中国藥物虽同时兼具饮品与医疗元素,现在学术界已经能接受这两种理论体系相结合的大科分类法,将她分为保健内科外妇儿科骨伤皮肤耳鼻喉口齿等六个领域。这不仅保持了中國傳統藥物文化,又因科学发展展现出了新面貌。然而,由於這種醫療實踐歷經數千年演變,其內容既涵蓋了過去兩千年的醫學知識,也包括現代醫學術語,因此後人對她的整理與發展是一項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