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想起了2016年8月份,啤酒行业终于结束了连续25个月的负增长,那时我们都期待着市场的好转。但到了2017年,情况并没有如我们所愿般改善。即便是进入了消费旺季,每一家啤酒厂商都在努力调整策略,以争取市场份额。

青岛啤酒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们早在去年12月就开始准备迎接旺季,通过优化经销商和餐饮渠道来增加销售。而珠江啤酒则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比如加大套餐压货、执行开点优惠夜莺活动开拓烧烤档,以及扩招临时促销人员等。

雪花啤酒也已经开始积极准备,将库存充足以迎接旷日持久的消费高峰。不过,这些策略虽然不新颖,却比往年有更大的力度。青岛和珠江两家公司的人员均表示今年他们的活动规模远超往常。

这些企业加大活动力的背后,是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只有跟对手抢食才能保证生存。”珠江工作人员说。在华润收购雪花剩余股权后,中国市场格局明朗,一二三名占据绝对优势,而中小企业则分得剩余的一个角落。

然而,即便如此,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下仍是问题所在。华泰证券报告显示,2016年的综合产能利用率仅59%,这是因为过剩产能导致无序竞争,使得龙头企业无法享受显著改善后的议价权提升。此外,我国还面临进口啤酒冲击,其中高端产品尤为突出,但国产 啤酒正不断发力中高端,以抵御这一挑战。

对于未来是否会减弱进口冲击,对于这个问题,有专家认为目前国产与进口之间尚未有定论,只能继续观察发展趋势。而价格上涨也是当前一些企业尝试的手段,一部分为了应对原材料成本上升,一部分则是品种结构调整或降低回瓶费用等方式。

不过,无论如何,加大促销和调整策略都是业界内心深处的一次无奈之举。数据显示,在半年报公布期间,不少厂商业绩惨淡,当时原因归咎于天气、消费不景气以及进口冲击。在公布年度报告后,有些公司业绩出现好转,但终端消费依旧难以展现真正回暖迹象。一位销售人员透露,即便是在电商平台上,也看不到传统渠道恢复活力的迹象,因此关于2017年的市场走向,还需谨慎预测,不过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只会围绕正负1-2%范围内波动。